058【交锋】彭弼君:自由辩论——创造团队讨论的合力

058【交锋】彭弼君:自由辩论——创造团队讨论的合力

00:00
10:11

音频全文:

 

你好,我是彭弼君。

 

自由辩论这个环节,乍一听在生活中根本遇不到。毕竟没有哪个公司开会的时候,会真的让各部门4人为一队交替发言。然而,我们在谈判、开会、讨论问题时,却恐怕都会遇到一个相似的困扰,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哪怕你们其实站在同一边、所持的观点也大致相同,也依然会演变成七嘴八舌。


这种时候,要避免你一言我一语的低效交流,让团队形成合力,完成高质量的讨论,需要已经不只是个人的表达技巧,而是团队的协作思路。所以,今天我就借着辩论赛中自由辩论这个环节,与你分享一下,用怎样的思路,可以帮助多人讨论时的沟通和配合。

 

说到这,许多同学都有一个天然的误区,那就是认为越是开放的讨论,效果越好。这种误解,就好像很多辩论新手会误以为自由辩论可以很「自由」一样。


乍一想,似乎越开放的探讨更能充分交流、激荡灵感、因势利导,但它最大的问题在于最后往往都变成闲聊,信息量大,但有效的信息少,讨论总是不够深入,跑题的风险也很高。同样的,自由辩论如果不加组织,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四个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就算四个人实力都不弱,最后也是给人留下一团混乱的印象。


因此,一支队伍要想打好自由辩论或者进行有深度的讨论,重点不在开放和自由,反而在秩序和组织。今天,我就来与你分享一个「分解-追击-小结」三步走的思路。



什么叫分解?


第一种分解,是宏观思路层面的分解,指的是在讨论之前,把目标话题先划分为不同的子话题。


例如,假如你们在这次会议上要决定某个项目是否要立项,那么至少有三个子话题需要讨论:项目的定位,项目的预期收益,需要的投入——前两者决定了这个项目是否值得做,第三点决定了是否可以做。讨论中最没有效率的事情,就是你刚试图论证「这个项目有作为未来核心业务的潜力」,另一个人马上接了一句「没错,而且它要的钱还不多」,第三个人立即跟上「但是短期来看它收益不是很高啊」,大家各说各话,莫衷一是。而分解话题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聚焦讨论,避免这种无意义的跳跃。


辩论比赛中,这个动作被称为「划战场」,意思是,将自己的论证划分为不同的板块,然后在各个板块集中与对方进行交锋。例如在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中,反方武汉大学在自由辩论,就将问题划分为事实层面、价值层面与逻辑层面,与对方依次进行探讨。这样事先划分好讨论板块、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讨论一个子话题的方法,既能避免对方逃避问题,也更能克服因为每个人轮流发言而造成的散乱,让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有所归属,成为有效信息,也更方便讨论的深入。



第二种分解,是微观表达层面的分解,意思是在交流观点的时候,不要试图一次性讨论一整条推论线,而应该把它拆分成一个个逻辑节点来进行确认。


2014年新国辩,马来亚大学和中山大学讨论过一道辩题,叫做「门当户对是不是一种过时的婚恋观」。正方马来亚大学有一个观点,即「从过去到现在,人们对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包容性越来越强,所以这种婚恋观已然过时」。但他们在自由辩论中的做法,并不是一次性提出整个观点,而是分四次完成确认:

第一次举出实例,问,前段时间日本公主下嫁平民受到民众拥护,是否说明门当户对已经不那么重要;

第二次提醒大家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即古代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现在出现了,是否说明了趋势的变化;

第三次举出戴安娜王妃和凯特王妃在一开始受到的舆论待遇的差别,佐证前面的观点;

第四次才试图整体与对方确认,既然门当户对现在已经没那么重要,而且从历史趋势来看,会越来越不重要,那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

 

我们都知道,如果你一次性问另一个人好几个问题,他通常都只记得最后一个。因此,一次只提出一个问题进行确认,看似最慢,但其实是最有效率的方法。自由辩论也一样。


可能有些同学会疑惑,觉得我一次性提出一整个观点,让别人接招,不是显得我更全面么?现实往往没这么理想。很有可能其他人抓到的重点各不相同,有人同意你的前半段,有人反驳你的后半段,最后的结果只会是讨论的混乱失序。而且,在竞技辩论中,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的交手,能让观众感受到你们的逐步推进,压迫对手。反之,一个庞大的问题扔在那里纠缠不清,反而让人感受不到你们的得利。因此,在划分子话题之后,我们还要注意对自己的表达进行分解,一次只提出一个核心论点,一点点循序渐进,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



说完了分解,我们来看看追击。

虽然说分解话题和表达,可以尽可能地聚焦讨论,但万一对方有意无意地,还是偏题了怎么办呢?在日常讨论中,这有多半是出于双方的误解,在辩论比赛里,还有可能是对手的故意逃避。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主动追击,把话题拉回主线。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如果对方真的混淆了某个概念,或你的对手为了规避劣势,死了心要对当前的议题避而不谈,你就算强调一万次「麻烦回来讨论刚才的问题好吗」、「请你正面回答问题」也没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里,我为你介绍两个技巧。


第一个,叫做「修辞区分」。你可以主动帮对面跑偏的内容下个定义,比如在讨论「美国是否应该介入亚洲事务」这个辩题时,反方,认为不应该的那一方,总是强调联合国的权威正在越来越大,所以国际事务的裁判不该由美国来做。正方就可以在追问中强调「对方辩友,我没有问你联合国权威将来有多大,我问的是你它的权威现在有多大」,利用修辞上的对比,来直观地展示出它与原本话题间的差异。


第二个,叫做「声明后果」。最简单的做法是直接威胁对方「您顾左右而言他,意思是在刚才那个问题上已经承认了是吗?」更进一步,则可以顺着之前的问题继续推导,增加提问的分量,逼迫对方给出正面回应。比如,你当在讨论某个项目收益的时候,有人总是用可能需要高投入来拆台,你不妨直接指出:「我理解你很关心可行性问题,但如果你也同意我刚才提出的情况的话,以这个项目的预期收益之高,即使投入再大,也有值得一做的可能,不是吗?」如此一来,对方恐怕也不得不回来和你继续讨论收益问题了。



最后,你需要学会小结。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步步为营,如果前面提到的分解和追击是为了完成「步步」,那么小结这个动作,就是经常被人们忽略的「为营」。


什么意思呢?很多过分高估自己记忆力的同学,都喜欢每次等到讨论结束后,再来总结成果。然而,一个复杂话题的讨论,通常包含了数十个以上的逻辑节点,如果不进行阶段性的复盘,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讨论到结论,却忘记了前提,于是又要重新翻回去确认。

 

因此,养成小结的习惯,是进行高效率讨论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讨论诸如「美国是否应该禁枪」这种资料繁多、数据纷飞的复杂话题的时候,每次达成阶段性共识之后,马上用总结性的表达,告诉全场观众刚才发生了什么,关于哪些案例和数据的探讨已经无须再进行,而接下来我们将转向哪个话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讨论,就显得尤为必要。更进一步说,善用总结,其实也就把整个自由辩论的节奏,甚至评审的思路,都置于己方的影响之下。

 

有的同学会问,有时候我明明已经注意时时总结了,但是有时候对方还是会纠缠于已经讨论过的问题,甚至评审也会忽略我们之前确认的阶段性共识,这时候怎么办呢?


关于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你小结的方式不对。如果你还记得秋阳老师第14课《结构化表达》的内容,就会明白,小结的重点,不是归纳一遍刚才你们讨论了什么,而在于告诉大家,刚才你们讨论的这些,对于整个大议题而言,意味着什么。例如,假设你们已经在会议的前半段确认了某个项目的定位和预期收益是值得立项的,那么这时你应该告诉大家的,不是这个项目具体什么定位,有多少预期收益的细节,而是「咱们现在已经确定了项目的「价值」是达标的,那么根据正常的决策流程,接下来只需要集中讨论这个项目的投入,是否会超出常规,即可做出立项与否的判断」这个结构性的说明。这才是在多人讨论中,进行小结的正确姿势。

 

顺便一提,这种技巧在演讲中也经常用到。比如,你会发现许多超过10min的演讲的PPT,都会反复出现目录页,并重点标出当前讲到的这个章节。这种演讲技巧被称为「画路线图」,其目的和自由辩论中随时注意小结是一样的,即让听你说话的人,能在纷繁的信息中随时跟上进度,而不至使之前的内容白费。

 


以上,就是如何通过分解-追击-小结这三个步骤,来驾驭自由辩论这样由多人协商完成的讨论过程。

一,在宏观上分解话题,在微观上分解表达,保证讨论的集中聚焦;

二,使用修辞和声明后果的方式,将话题留在主线;

三,注意用适时地注意进行小结,点明现阶段讨论对于整个议题的意义,保证讨论进度的有效性。

 

而这三步,其实都是我们用理性的策略和技巧,来弥补身为讨论者的自己,在记忆力、沟通效率上的局限。明白了这一点,你或许也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会议一开要开一天——有时候,慢下来,才是最快的。

 

希望今天分享给你的辩论,能让你的生活,至少是开会的时候?

——变得更有趣。

我是彭弼君,我们下次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herlockHolmes_1m

    彭彭彭队

  • 超级辩手

    课后推荐: 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2014年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初赛,马来亚大学VS中山大学的比赛。大家可以带着今天课程里提到的内容,观察一下马来亚大学是怎样利用合理的配合,高效地推进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