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离死别之间的平静 - 本杰明巴顿奇事

生离死别之间的平静 - 本杰明巴顿奇事

00:00
20:14


长按二维码关注陆地的“至地有声”公众号




'It's not about how well you play, it's how you feel about what you are playing.' 

你弹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弹的时候你都感受到了什么。




当本杰明坐在养老院的门厅里,跟刚刚入住的老妇人学弹钢琴时,这句话让他沉默了一会儿;于是也试着去抚摸那些黑白的琴键,笨拙而坚定的弹出一段旋律。作为一出生就站在生命终点的本杰明,正在体验着跟所有人都背道而驰的生命历程。




大家都是从懵懂的童年开始,就好奇的观察这个世界,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触摸去品尝。随后,经历过充满活力的少年,富有激情的青年,走向成熟,也走向衰老。本杰明却不是,他一出生就是个垂死的小老头,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活越年轻。然而他 也不得不跟所有人一样,漂流在持续前行的时间线上,体会活着的感受。他的症状可能很奇特,但他的体验 我们并不陌生。




可能就像老妇人的那句话,活的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 活着的时候都感受到了什么。


返老还童,这听起来 像是很多奇幻故事的主题 和其中主人公的目标。但就像长生不老一样,有点禁不住推敲。乍一听很幸运,仔细一想更像是某种厄运。因为跳出了生命的普通节奏和长度边界,注定要体验更多的离别。本杰明的命运就是这样,因为一生来就老态龙钟,再加上母亲难产而死,他还在襁褓之中就被抛弃了。从此,他的生命中就充满了生离死别。


对常人来说,一生的时间很长,一年的时间也很长,甚至下课铃响起之前的40分钟都可以长得仿佛是永恒。在经历着生命最初十几年间 身体和智力的发育,个性人格的成熟,或许 多少都会给健康的当事人一种无敌的错觉吧。感觉自己有无穷的精力,哪怕三天不睡觉也无所谓。可以从任何的伤病中恢复过来,可以对任何事情都无比好奇,并且可以记住和复述自己感兴趣的所有事。更重要的是,身边围满了很多一样充满活力的同龄人,每个都跑得像风一样快,让我们对这种活力的持久和永恒深信不疑。




而本杰明不同,他生来双目几乎失明,肌肉僵硬,心肺功能衰竭,一副行将就木的状态。慢慢的,他的生命缓缓的倒车,他能看见了,能说话了,也能走动了。但他跟所有人太不一样了,也因此 注定孤独。

他的童年在养母开办的养老院里度过,目睹的都是生命尽头的孤独和疲惫。参加葬礼成为一件日常的事,身边熟悉的人们随时有可能走完他们的路,永远的离开。 如果生命的尽头是一个可以吞噬一切的瀑布边缘,与周围暮年老人唯一的不同就是,他正在缓缓的逆流而上,背道而驰的 跟身边的每个正漂向终点的人 擦肩而过。


生命的曲线好像是呈英文字母U型,童年和暮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同镜像一样,在生命最初的一年和最后的一年,默不作声的保持着对仗。俗话说:小小孩,老小孩。古希腊神话中 米诺斯迷宫里的谜题也讲到:什么东西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个对于生命状态抛物线的观察和理解,应该是从人类的远古时期就有了。人类因为智力的发达和颅骨的尺寸,出生的时候仍然是没有野外存活能力,尚未发育完全的胎儿,一切都需要他人照顾。在镜象一样的反面,接近人生尽头的时候也是如此。记忆和身体机能都在衰竭,连一生中重复了几万次的事情,吃饭,排泄,都需要人照顾和帮忙。影片的一开头和结尾就有这种镜像的表现。本杰明被抛弃在养老院后门的时候,他未来的养母Queenie正在跟厨师缠绵,这时候从里面跑出房客说,xxx把自己弄脏了。Queenie不耐烦地说,再这样就得给她穿尿布了。影片接近结尾的时候,本杰明不想让 变成幼童的自己成为累赘,考虑着离开他的爱人,Daisy说:别傻了,所有人最后都是要穿上尿布的。




生老病死,或者生离死别,是每个人终将多次体验的感受,也应该是对于任何人来说最强烈的感受。本杰明所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充满距离感的空洞与平和。这虽然看似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情感表达,却有可能是 更真实的折射着导演的情绪。导演David Fincher的父亲于2002年去世。在回忆到照顾他父亲的最后岁月时,他说:那是一个特别矛盾的感觉,你只想让那过程尽快结束,但同时你又完全不想让它结束。是这样的体验让他决定要拍一部关于死亡的片子;来表现这个爱与死亡之间 相互衡量的结果,以及那些所有人都努力在回避和无视的事实。他说,经历过这个阶段,目睹并参与了一个人,一个亲人的最后的日子,那种告别一个生命的感受要比迎接一个生命的到来 深刻得多。






导演Fincher以往的选材都比较阴暗,主题不是凶杀 就是些 心理有问题的人和行为。他对于这个世界和人性的态度,或许 可以从七宗罪的最后一句台词里找到一些痕迹。而对于 作为他衣食父母的广告界,看搏击俱乐部就可以感受到他的立场。这次,貌似爱情故事的爱情故事实际上也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Fincher说:我就没打算把俩人弄一起去!我想让每个人体验到跟我一样的痛苦。这部片子里的所有人最后全死了,只有这样 这故事我才讲的下去。



如果说我们是搭乘生命列车的过客,死亡是所有人不变的终点,各种体验、感受,都是抵达前 旅程中的风景。无论是曾经的歌舞欢场还是如今的陋室空堂,远去后,残留在心里的只有记忆,只有怀旧。怀旧这个词在英文中叫做nostalgia。这是一个来自于希腊语的词,由词根Nost - 意思是家乡,和algia-意思是 痛 组成。Nostalgia的原意是 ‘旧伤里传来的隐痛’,描述那种记忆和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节渐渐变得模糊而感受却越发清晰的状态。直到每次无意间想起,心头都会一缩,好像一块永远不会完全愈合的伤,总在天阴的时候来提醒你 关于过去。



有些痛,是必须忍耐的。还有些痛,是要努力放弃的。本杰明得知自己的生父一直近在眼前,面对这个从出生就抛弃了他的亲人,他也像面对所有养老院里的成员一样,平静而怜悯。




释怀的过程,电影里没有怎么描写,呈现出来的 只是一个结果。这里没有对话,只有由冷渐渐变暖的色彩,和作曲家Desplat的音乐。



竖琴的简单和弦音色平和,在低音区重复叙述着什么。高音区颤音琴划过时的声音 在头顶留下一缕恍惚的色彩。抬头看时,却捕捉不到轮廓。紧接着出现的弦乐重奏在高音和低音部分各推一把,仿佛一个缓缓推进的镜头,用最舒缓的速度打开视野,像一个不断延展、阔大的边框。边界划定后,主旋律 由大提琴 甜美饱满地哼唱出来。正飘在半空看那毛茸茸的云,中提琴和大提琴的重奏从下面不知不觉的把你托起来,像清晨橘红色的光一点点侵入冷峻的蓝色,瞬间觉得心里特别软,也特别暖。


可能很多人都经历过,用人生最初的几年 被动的 继承一些沉重的精神遗产。然后再用剩下的余生,去搞懂该怎么处理、安置那一大捆一大捆写满了字的纸。搞懂之前,你只能背着他们,密密的横七竖八的捆上,生怕起风吹走了任何一页。就这样,走很远,也很累。想放下的时候,又发现捆扎卷宗的绳子,早就深深陷进你的肉里,甚至变成了你的一部分。剪不断,理还乱。就这么背着他们吃,背着他们睡。你或许也在试着找一个方式,能干净利索的挑断每一根把你们绑在一起的绳子,卸下这一大捆书报杂志,直起腰来,用 让你自己最舒服的节奏,继续走剩下的路。你或许也在找一个像这个湖边一样的地方,能跟那个执意赠与你遗产的人,一起看日出。


释怀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但也可能是最难做到的。





影片的结尾,是我觉得整部片子里最弱的部分。作为一个 貌似 浪漫爱情故事 而非 浪漫爱情故事的 片子,编剧牵强的营造了一份凄美,多少有些言不由衷。本杰明选择离开妻子女儿,只是寡淡的表达了顾虑 就头也不回的走了。最初由于他自己的特殊症状而被他父亲抛弃,如今也因为相同的原因,他选择了自我放逐。直到十几年后忽然回来,重新挖开Daisy心里永远不会愈合的伤口。



又在养老院再见面时,他们两人已经完全处在人生相反的两端,像陌生人一样对视着。能平静的死在自己深爱的人的怀抱里,而且在闭上眼睛之前的最后一刻,可以认出对方,也算是种终极浪漫吧。



导演David Fincher的这部片子虽然不像他之前和之后的所有作品那样,满载着他对人性灰暗一面的浓厚兴趣,但片中死亡人数统计 确实比他 所有凶杀片的总和都要更高。如果说其他的片子都是用放大镜观察 某些个体 某些人物的 特殊行为与心理,那本杰明奇事这部片子就是来传达 对所有生命都殊途同归这现象的一种感受吧。





本文为原创文,如欲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