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周】查理·芒格(1):做个让人信任的人

【第十六周】查理·芒格(1):做个让人信任的人

00:00
22:36

课程文稿 


读赢家传记,做人生赢家。欢迎收听《全球富豪传记精读:60堂商业思维进阶课》。本节目由环球人物制作、喜马拉雅独家播出。


 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查理·芒格传》。今年,芒格这位在美国鼎鼎大名、唯一能和“股神”沃伦·巴菲特比肩的投资家已经94岁了。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兼第二大股东。近半个世纪以来,伟大的公司不断涌现,牛人辈出。但在投资界,巴菲特和芒格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一座屹立不倒的高山,创造出投资史上前无古人的业绩,他们两个人也成为全世界金融从业者学习的榜样。


   向巴菲特学习并不难——写他的书有很多,他也经常发表演讲;几十年来,他每年都会给股东写一封很长的公开信。但芒格就神秘多了:关于他的书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他发表的演讲和撰写的文章也寥寥无几。所幸还有这本《查理·芒格传》,记录了他的一生和他的天才思想。这本书的作者珍妮特·洛尔写过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等许多美国企业家传记,多次采访芒格。本书也得到了芒格本人的认可。在我们深入解读芒格的智慧之前,先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曲强先生谈谈他的看法。


查理·芒格,是股神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他和巴菲特联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牛投资纪录——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价格从19美元涨到29千多美元,年均复合收益20.3%


芒格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性格中许多人性的闪光点,以及始终恪守的价格理念。


首先,芒格是一个完全靠智慧取得成功的人,在他的字典里,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手段都是不存在的。芒格“用简单的方式生活,参与公平竞争,不抄近路。”


芒格性格和智慧的独特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他习惯于使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比起研究如何在股市上获得成功,他更倾向于分析大多数人投资失败的原因。另外,芒格能够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高度理性,他要求自己在最短时间之内弄清楚一个复杂商业活动的本质。正是这样的理性,让他的眼光敏锐而独到。同时,芒格强调“未雨绸缪,富有耐心”,认为投资者面对市场中时刻涌现的新的投资机会,应当抵制诱惑。这一点,和中国当下流行的股市、股权投资逻辑其实正好相反。芒格有句名言,“赚大钱的诀窍不在于买进卖出......而在于等待。”而当下另一个中国名人则借用了他的意思,让大家做“时间的朋友”。


芒格还始终恪守价值投资理念。比如,他认为,投资对象可以分为三类:可以投资、不能投资以及太难理解的投资对象。投资的话,应该首先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投资对象直接剔除,别整那些玄的、搞不明白的,集中分析那些“简单且可以理解的投资标的”。之后,投资者要对投资对象的所有关联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观察,比如,劳动力、供应商、技术变革的冲击、竞争优势和弱点、定价能力、库存和现金、资产状态、商誉、产品,等等……以此来判断这家企业是否稳定持久。


芒格建议,一定要比较清楚东西的价值和支付的价格。比如他不认为那些价格被低估的股票就是黄金坑,反而应该关注那些自己能把握的、大概率能成为伟大企业的公司。他尤其不过分强调公司的实体资产,而是更多考虑自由的现金流情况以及公司的商誉。


此外,芒格尤其强调在投资过后还要进行后续考察,并通过分析,将人生经历和认知技能相结合,最终形成一种投资“感觉”。


芒格的这些特点,对他的搭档巴菲特也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更新、改造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比如巴菲特的老师、投资学祖师爷格雷厄姆历来主张只投资“廉价股”,巴菲特过去一直将此奉为准则,早年也的确从低价收购美国运通和华盛顿邮报等公司的交易中赚了大钱。但是,芒格觉得,时代已经变了,格雷厄姆当年说的“廉价股”已经基本消失了。在他的敦促下,巴菲特从只买“便宜货”的老路转向买优质企业的新思维。


总的来说,发扬人性的优点,逆向独立思维,敢于打破常规和权威的思路是芒格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示。


好,感谢曲老师的精彩解读。我们今天谈芒格,并不是因为他有钱或者有个性。很多人读了他的传记,把他当作“神一样的存在”。而实际上,他的成功秘密是如此简洁又有效,每一个人都可以掌握。《查理·芒格传》作者洛尔说:“芒格先生经常讲一些可以改变人生的大道理,但他不做琐碎的指导,而是交给众人一张藏宝图。这张图看起来极为简单,但你只有领悟了指令的真正含义,并坚持到底,才能找到智慧的宝藏。”


  做投资的成功诀窍,其实说到底就是两点:能让人信任,能帮人赚钱。被信任才有客户,能赚钱才有业绩。芒格这两件事都做得非常好。我们先来讲他是怎么得到人们信任的。


   


第一,“让人舒服”赢得了朋友


  芒格首先是一个让人舒服的人,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情商很高。他让人舒服,人们才会愿意接近他,这是得到信任的前提。


  《华盛顿邮报》的出版人凯瑟琳·格雷厄姆回忆说:“我和查理·芒格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相当奇特。当初向他咨询,是因为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要做的不仅仅是管理一家公司,更要对孩子和孙辈的信托基金负责,而对此我毫无经验。”格雷厄姆曾请巴菲特给她点建议,巴菲特讲了一通后说:“这是我的想法,但你最好和我的搭档查理谈谈。在绝大部分问题上我们的看法一致。”于是,格雷厄姆去了芒格位于洛杉矶的办公室,掏出一本黄线笔记本恭恭敬敬地求教。这一聊,两人非常投缘,开始了近十年的书信往来。在信中,他们天马行空,畅所欲言,既会互相炫耀,也会讲笑话。内向、腼腆的格雷厄姆总担心自己竭尽全力仍不能达成目标,最后发现大部分情况下,“是他鼓励了我,并让我了解我做的比我自己认为的要好。”


让人舒服的第一条,就是善于积极鼓励对方,传播正能量。芒格牢牢地记着一位前辈在他刚入行的时候告诉他的话:“你的职责是约束自己的言行,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房间里第三聪明的人。显得最聪明的应该是客户,其次是我,然后才轮得到你。”


  让人舒服的第二条,则是低调。在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讲完话,芒格的典型反应是一动不动、面无表情地说:“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这9个字已经变成了他的标志。听众也总是报以会心一笑。


巴菲特认识芒格之前,后者在镇上已经小有名气。1957年,巴菲特在奥马哈管理大约30万美元的一笔资金,戴维斯先生是镇上最好的医生。有一天巴菲特去戴维斯的公寓,解释如何运作资金。戴维斯并没有专心听,但巴菲特说完后,戴维斯就同意投资10万美元。戴维斯说:“你让我想起了查理·芒格。”芒格是戴维斯一家的邻居。后来,他们把几乎全部财产都投给了巴菲特。1959年,戴维斯一家安排了一次聚会,让35岁的芒格和29岁的巴菲特见面。芒格的诚实、踏实和旺盛的好奇心,立刻得到了巴菲特的关注。两人一见如故。从1978年起,芒格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至今。


  虽然两人都是超级富豪,但在生活上都不讲究,更与“奢侈秀”无缘。而且,芒格比巴菲特更抠门。当巴菲特买下一架商务飞机以减轻自己旅行的负担时,芒格还在买打折机票。他咆哮着批评巴菲特的浪费,巴菲特为此把商务飞机命名为“无法辩护号”,并说自己曾考虑命名为“查理·芒格号”,以回应芒格的谴责。直到1997年伯克希尔公司买下一家飞行员训练公司以后,芒格可能看到了公司拥有商务机对业务的价值,才改变语气说,将把巴菲特的飞机改名为“不可缺少号”。而芒格本人一直喜欢搭乘航空公司的班机。他说,第一是坐专机太浪费油,第二是商用飞机更安全,第三是他一辈子都想要融入人群,不希望自己被孤立,成为高高在上的大亨。


  谦和、低调的结果是朋友多。仓储式连锁零售公司好市多的首席执行官辛尼格说,芒格是全美国最交游广阔的商人之一。有次他想请芒格担当好市多的董事,两人在洛杉矶市中心最有名的洛杉矶俱乐部共进午餐。“那里有一大群人在吃午饭,我觉得这400个人都认识查理。”1997年,芒格首次参加好市多董事局会议,辛尼格想为他介绍另一位董事、政治活动家拉克尔肖斯,却发现两人早已相识。芒格的朋友包括微软的盖茨、通用电气的韦尔奇以及众多政要。“查理认识谁都不值得大惊小怪。”


   


第二,靠“有料”把朋友变成客户


  让人舒服的人,大家乐意交朋友。把朋友变成客户,则要靠“有料”。芒格就有这种真本事。早在他还是洛杉矶一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时候,他就如同一枚强大的客户吸铁石,吸引了石油公司、公共基础建设公司以及其他大型集团。


  芒格给人的印象是在公开场合话不多。但是,每当芒格确实有话要说时,他说的话往往锋芒毕露,直指要害。他的一个朋友说,芒格并不是个内向的人,他只是很注意谈话是否有价值,坚持不讲废话。这一点就反映出芒格的“有料”。巴菲特曾经在有一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宣称:“查理负责说具体内容,我只是动动嘴皮子。”这也不完全是开玩笑。


  芒格确实有很高的投资天赋。做过投资的人都知道,所谓投资高手,一是有眼光,二是有定力,而芒格就恰恰两者都有。1962年,芒格成立了一家名为惠勒·芒格的证券公司,到1972年公司的年均收益率达到28.3%。上世纪70年代,美国股市陷入动荡,芒格的公司在1973年至1974年也连续两年出现亏损,抹掉了公司前11年超过一半的盈利。但芒格顶住压力,持股不动,终于在1975年迎来75%的盈利反弹。


  芒格和巴菲特很早就是投资合作伙伴,收购蓝筹印花公司是他们第一次成功合作。1970年,加州几十家小型零售商联合起诉蓝筹印花公司垄断市场,美国司法部要求该公司出售55%的股份。芒格认定这是一个好机会,赶到奥马哈力劝巴菲特出手。巴菲特夫妇购买了蓝筹印花45%的股份,芒格买了8%的股份,共斥资4000万美元。3年以后,这笔资产增值到10亿美元。


  19781980年,巴菲特陆续卖掉了伯克希尔所持有的大都会通讯公司股份,而芒格保留了私人名下的大都会股份,事实上,这家公司表现非常出色。巴菲特真是追悔莫及。


  根据《查理·芒格传》的记述,在处理伯克希尔公司的问题上,芒格也比巴菲特更有眼光。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巴菲特开始购入新英格兰一家纺织品、手帕和西装衬料制造商伯克希尔的股票。到1969年,巴菲特解散了自己的合伙公司,理由是当时的股票市场已经太热了,无法找到有投资价值的便宜股票。同时,他已经掌握了伯克希尔足够的股份,于是,他接管了这家公司,并把自己的大部分资金转到伯克希尔名下。此后的很多年,他一直努力让这家公司既生产纺织品,也进行投资。芒格却说,作为纺织品企业的伯克希尔,“规模很小、难逃一死”。到1985年,巴菲特终于意识到芒格是对的,最终将伯克希尔的纺织品业务清盘,集中于收购兼并,这才有了今天在全世界都如雷贯耳的这家投资界NO.1的公司。


  巴菲特和芒格都受到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影响。事实上,巴菲特和芒格结交之初,正值格雷厄姆告别投资行业、从纽约搬到了洛杉矶。巴菲特感到很失落,他需要一个和他有共鸣的人。而芒格是一个“比他自己以为的还要像格雷厄姆”的人,所以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巴菲特的关注。


格雷厄姆和芒格都有一种傻乎乎的幽默感会不时地发作,都对文学、科学和教育后代很有兴趣。而且,芒格和格雷厄姆一样,都以正直、忠于目标和尊重现实著称。和巴菲特一样,芒格赞同格雷厄姆最基本的理论:“对于私人投资者来说,价值的最基本概念就是当你买进卖出证券时,衡量依据是内在价值而不是当时的价格——我认为这种理论永不过时。”但芒格的高明在于,他不拘泥于格雷厄姆的理论,甚至认为其观点“很多都是无稽之谈,完全无视现实情况”。


  比如,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把股票的内在价值看得非常重要,倾向于购买低价股,芒格对此不以为然。他当过一家收割机公司的经销代理,知道整治一家平庸的公司有多困难。他认为,平庸的企业股票再便宜也不值得买,而“有些生意值得花大本钱投入”。他说:“投资游戏总是要同时考虑质量和价格,关键就是用付出的价格得到更好的质量。”巴菲特曾坦率地承认,是芒格,帮他在格雷厄姆之外,又打开了一扇窗。1972年,伯克希尔的蓝筹印花公司以账面价值的三倍买下了喜诗糖果,后来收获甚丰,这就是巴菲特受芒格影响做出的决策。


   


第三,“靠谱”是信任的底线


  为人低调有亲和力,业绩过硬有才华,这都是赢得信任的重要因素。但是,关键的“临门一脚”还在于“靠谱”的人品。


  有人说,芒格是“商才士魂”,有士大夫式的清高,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哲学家。芒格认为,人性是天然地有着种种缺陷的,所以人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一生要不断提高修养,以克服人性本身的缺点。他说:“虽然我的家庭没有留下大笔财产,但为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为我的行为规范树立了一个了不起的榜样。归根到底,这些比实际的钱财更有价值。”芒格还说,从小在正确的价值观中成长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巴菲特也有这样的财富。人们肯投资给他,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是巴菲特家族的一员,而人们信任巴菲特家的人。


  尽管许多人认为“做人要懂得随机应变”,但芒格坚持把有原则地获利当作最基本的底线。一次,伯克希尔要收购一家企业,当时有两位老太太持有该企业发行的债券,芒格本来能很轻易地以远低于面值的价格收购这些债券,但他坚持按照面值给她们钱。还有一次,他的合作伙伴要把合资成立的公司的一半股权卖给他,他说你开个价吧,合伙人说13万美元,他说不行,23万美元才对,最后,他真给了那人那么多钱。在芒格看来,在股票交易所挑选便宜股票是一回事,占老太太或者合伙人的便宜是另一回事,而后者,芒格是绝对不会做的。他说:“我们并不自称是道德高尚的人,但有很多即便合法的事情,也是我们不屑去做的。在你应该做的事情和做了也不会受到法律制裁的事情之间,应该有一条巨大的鸿沟。你应该远离那条线。”


   因为正直、有底线,芒格对突破底线的事情更不能容忍。在担任所罗门兄弟公司董事期间,他很早就发现公司有欺诈行为,坚持要公司对对国债交易中的错误向政府和公众做出全面解释,即使因此将所罗门利润丰厚的债券交易业务毁了,他也在所不惜。


  投资大师芒格如何做人,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他在赢得人脉之后,又如何赢得利润呢?我们下期再讲。


感谢大家的收听,我是主播凌云,这里是环球人物制作、喜马拉雅独家推出的《全球富豪传记精读:60堂商业思维进阶课》,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