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周】洛克菲勒(2):营造和谐商业环境,实现企业永续发展

【第五周】洛克菲勒(2):营造和谐商业环境,实现企业永续发展

00:00
18:27

课程文稿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由《环球人物》制作、喜马拉雅独家推出的《全球富豪传记精读:60堂商业思维进阶课》。


今天我们继续讲述约翰·洛克菲勒的财富密码。上期我们说到如何做大企业规模,这可以说是约翰成就石油帝国的霸道。今天我们要讲的则是他如何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王道,那就是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首先,下手要狠,心胸要宽。竞争要精明,也要有气量。不要为了赢而赢,而要努力建立起长久的伙伴关系。和气生财,这是短兵相接的商场更高明的商道。


约翰的父亲有句名言:“我一有机会就骗我的孩子。我希望让他们变得聪明点。”这句话,约翰听了一半。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甚至可以说是精明的人,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把企业做大。比如,克利夫兰发生大罢工,他就趁机收购那些陷入困境的炼油厂。对于不愿意就范的对手,他经常采用的手段包括,把市场上的原油控制起来,让对手陷入原料短缺;通过旗下的子公司发动价格战,挤垮实力比较弱的对手;利用自己和铁路公司的关系,限制对手能拿到的车皮;把市场上的设备和零部件都买光,拒绝出售零部件给竞争对手。不过,当时美国的法律并不完善,商业竞争非常残酷,石油价格波动激烈,供应时而充裕,时而紧缺,炼油厂倒闭是常有的事儿,环境就像西部拓荒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约翰只能使出浑身解数。这些做法也不算违法。


当然,约翰也因此而不断受到攻击。他被当时威斯康辛州州长拉福利特称为“他那个年代最大的罪犯”,还有人把他称为“强盗男爵”,说他打高尔夫球的目标就是为了活得更长一些,好赚更多的钱。直到现在,坊间还流传很多故事,比如标准石油公司骗取寡妇和鳏夫的财产,把竞争对手的炼油厂炸掉,不择手段毁灭对手,等等。


这些故事很多是编造的。实际上,相对于竞争对手,约翰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比较大度的。换句话说,他没有按照他父亲说的,“一有机会就骗人”。他曾经澄清过有关他抢夺寡妇财产的传言。他在克利夫兰有个做润滑油的生意伙伴巴克斯,在1874年去世,约翰经过谈判,买下了巴克斯夫人手里的工厂股份,当时她出价7.1万美元,约翰还价6万美元,还用1.9万美元买下了巴克斯公司的石油存货。但交易结束后,他收到巴克斯夫人的一封信,抱怨交易不公平。约翰回信说,当时自己给了对方两个选择,可以拿股票也可以拿现金,对方说不想再涉足这个行业而选择了现金。约翰表示,如果对方反悔,可以收回股权,或者也可以取得公司的一部分股票,只要支付原价即可。巴克斯夫人拒绝了这两个提议。约翰后来公布了巴克斯哥哥写给他的一封信,以证明自己并没有占寡妇便宜。信中承认约翰给的价格是市场价的3倍,并说巴克斯夫人在这件事上是“钻牛角尖”。


根据《洛克菲勒回忆录》作者戴维的说法,由于收购条件比较优惠,当时有些公司为了有机会被标准石油再次收购,甚至故意重新开张。祖父老爷子约翰的合伙人都叫苦不迭,但他还是坚持继续收购,通过这些行动来培养与同行良好的关系,建立信誉,减少企业扩张中的阻力,稳住所扩张的地盘。约翰后来说:“有人说我强迫石油界的人加盟企业,我还不至于如此目光短浅。如果我真的使用这种伎俩,我们还能维持一生的友谊吗?”


今天很多人都说,中国充满机会。另一方面,我们又听到很多人抱怨说,中国的经营环境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当企业到海外开拓市场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开拓市场的时候,也会听到同样的抱怨。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当一个新的市场、新的产业兴起的时候,总是不规范的。在商业竞争中,遭遇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环境挑战,甚至被舆论抹黑,这都是很正常的。即便像约翰·洛克菲勒这样的超级富豪,即便在美国这样市场经济环境比较成熟的国家,也要面对这样的挑战。重要的是保持锐利的眼光,不要受干扰,同时也要记得在必要时“吃亏是福”的道理,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



第二,重用人才,善待员工,磨练子女,建立有战斗力的团队。


    电影《天下无贼》里有句台词,21世纪什么最缺?人才! 其实,约翰所在的19世纪和20世纪也一样缺少人才。


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约翰不可能都亲力亲为,必须要用人。他曾经讲过,仅仅把人组合起来并不能保证获得成功。在一个优秀的组织中,每一个人都要提供这个团体其他成员所没有的才能。也就是说,他很看重人才之间的互补性。另一方面,他又很重视用人不疑的道理。他说,许多人都害怕和别人分享利益和决策权,这种害怕会阻止他们去找到黄金拍档。一定要克服这种恐惧心理。


约翰自己就是这样大胆用人的。早年,他希望拥有自己的船舶来解决运输问题,但他对此一无所知,于是就决定向行业内最权威的人求助。这是一位从事矿石运输的专家马塞,是约翰的竞争对手,非常内行,经验丰富。约翰表示,想请马塞为自己建造最大型、最精良的船舶。马塞说,他不希望约翰进入这个行业。约翰说,他也知道马塞是自己最大的竞争者之一,但他认为马塞是个诚实而正值的人,非常希望达成合作,并愿意付给马塞可观的报酬。马塞最终被打动了,双方签了协议。


约翰对马塞“百分之百信任”,马塞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当时,在5大湖区有10来家造船厂,马塞一家一家问他们的建造能力。有的说能造一条,有的能造3条,一共能造12条。马塞请他们来投标,但没有直接宣布要造多少船,大家以为大概是造两三条,都想争取订单,报价都很优惠。最后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中了标,马塞也为约翰争取到了最好的造船合同。


随着标准石油公司的壮大,约翰在管理上的主要精力放在给重要岗位找到合适的人,然后全权委托。后来他甚至很多年都不去公司总部,公司照样运行得很好。他投身于慈善事业,也还是沿袭了他管理标准石油公司时候的经验,用人不疑,并且重用专家。他在1901年成立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自己担任理事会总裁,创办期间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一旦研究院成立后,他就不再干预管理,而是把指挥权完全交给了教育学家和科学家。他认为这些人才是专家,让他们管是合适的。


对于业务经营和管理人才,要有气魄来用其所长。对于普通劳工,则要善待。当然,作为美国的超级富豪,年收入百万美元的约翰,与平均年收入三四百美元的劳工阶层之间,天然地存在着矛盾。所以,他也必须努力缓解这种矛盾。他曾经说过,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首先要保障员工的福利,“我不知道还有比这更好的管理方法了。”他夸耀说,标准石油公司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罢工。


其实,在这方面,他也是有过教训的。卡罗拉多有一个煤矿小镇拉德洛,那里有一家科罗拉多燃油与铁矿公司,约翰拥有40%的股份,他的儿子小约翰·洛克菲勒,也就是戴维的父亲,则在公司董事会任职。但当时他俩都没有直接参与管理,董事会的会议都是在纽约举行,小约翰也从来没有去考察过企业的经营情况。1913年,当地矿工举行大罢工,要求改善工资待遇,认可工会。僵持几个月以后,州长动用国民警卫队镇压,造成10多名妇女儿童在燃烧的帐篷里窒息死亡。最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出动联邦军队才把罢工压制了下去。但公众知道洛克菲勒家族是大股东,他家门前出现很多人示威游行,谴责他们的所谓罪行。


这件事,约翰让儿子去处理。小约翰开除了科罗拉多燃油与铁矿公司的负责人,聘用了后来当上加拿大首相的麦肯齐·金,到科罗拉多去和矿工们会谈,甚至和矿工们的妻子跳舞。最后,他们建立了一个“行业代表计划”,大大改善了劳资关系。他后来还把说服美国商界重视劳资关系当作自己的一项工作,甚至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提供这方面的咨询。而约翰对儿子的处理相当满意。在这之前他已经开始交班,而这件事过后不久,他就把自己剩下的所有资产都交给儿子去打理,大概是5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00亿美元。


这件事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约翰确实是比较看重劳工的福利。第二,他对子女的培养除了重视他们的经商才能,更重视他们的人品、道德情操和做事的视野。他的后人不仅成功地守住了家业,也将慈善事业发扬光大。后代中还出了多位投身公职者。在家族第三代里,也就是老约翰的孙子戴维这一辈,出了一个哥哥是福特时代的副总统,还出了另一个哥哥是阿肯色州的州长,他儿子下一辈还有一个阿肯色州副州长。家族中还出了一位联邦参议员。而戴维不仅是著名的银行家,还曾会晤过200多位国家元首,周恩来总理也曾经接见过他。



在约翰活着的时候,他就已经完成了从商人到慈善家的转型。这种形象转变在后代中更加明显。今天人们说到洛克菲勒,更多地想到的是慈善和公益事业。这也正是我们要说的约翰的又一个高明之处:为企业找到崇高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企业的良好声誉。


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约翰的思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店大欺客”的现象,大公司的产品往往更贵,因为是名牌。但约翰的做法不一样。他并没有靠垄断地位来提高价格、赚取超额的利润。相反,美国的消费者发现,随着标准石油公司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石油产品比如煤油的价格在大幅度降低。这是约翰的决策。他相信一个道理:买卖规模大一些,产品单位利润小一些,这是良好的经商之道。价格越便宜,人们就会买得越多,也就越能够享受到标准石油公司产品带来的便利。


作为孙子的戴维后来分析过老爷子约翰祖父样的商人样的商人的行为动机。戴维说,那些认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欲望是企业家唯一驱动力的想法是错误的。虽然赚钱的欲望是一个重要的动机,但是还有其他的动机,其重要性常常不亚于赚钱。他在一篇论文中说,企业家身份本身代表了一种机会,用于满足人的发明创新、追求权利和冒险本性。事实上,对许多人来说追求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目标。经商的乐趣之一就是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实现重要的目标,创建某种不朽和无价的东西。他说,“祖父约翰一定会赞成这些论点”。


20世纪开始,约翰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慈善事业上。他成立大众教育委员会,因为他希望在美国南部建立一个公共教育系统,让黑人和白人都受益。他为此先后捐了1.3亿美元。1913年他创立洛克菲勒基金会,是他慈善事业的定点。他捐出了大约1.82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基金会援建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资助了当时中国流行的许多传染病以及营养不良等问题的研究,培养了不少医生护士。后来,基金会又致力于开发玉米、小麦和稻子的新品种,为绿色革命做出了贡献。


有人说,约翰这样做纯粹就是一辈子贪婪赚钱之后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一种公关活动,并说称为现代公关先驱的艾维·李为约翰制定了详细的公关计划,包括创建基金会、经常在街头施舍叮当响的硬币,等等,塑造出一个心地善良的、慈祥温和的老头形象。其实,戴维认为这些说法是荒谬的并不准确约翰对于通过慈善做公关没有什么兴趣,甚至不允许芝加哥大学用他的名字。事实上,约翰并不为自己经商感到后悔。有人说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戴维也赞同祖父是一个“坚强的个人主义者”。但是他并不把个人主义等同于自私自利,而认为个人主义就是实现某种价值、并把这种价值回报给社会的自由。在他的眼中,创办企业的根本目标是推进社会的进步,之后的慈善事业和这个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总结一下约翰·洛克菲勒的成功之道。第一,通过“人无我有”的特色赢得优势;第二,通过扩大规模占领市场;第三,以精明而大度的竞争手段赢得商业伙伴;第四,大胆用人,并重视才干与道德两个方面,建立强大的团队;第五,既努力挣钱,也努力回报社会,让崇高的目标引导企业永续发展。


作为标志性的人物,与约翰·洛克菲勒相关的著作很多。除了他的孙子戴维的这本回忆录之外,还有中文版的《洛克菲勒自传》也很流行。这本自传其实是约翰·洛克菲勒一些零碎杂忆的集纳,也收录了他写给儿子小约翰的一组信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结构很工整的自传,但也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我们的讲述中也参考了一部分资料。还有一些传记,基本上是编译性质的。英文的书籍就更多。比如1994年纽约福尔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洛克菲勒父子通信集》,1998年兰登书屋出版的《巨人:洛克菲勒的一生》,200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洛克菲勒,受膏于石油》等。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是主播凌云,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全球富豪传记精读:60堂商业思维进阶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yxnazi

    精明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