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课试听】胡阿祥:你其实不知道,三国是哪三国?

【正课试听】胡阿祥:你其实不知道,三国是哪三国?

00:00
15:17



胡阿祥:“三国”,哪三国?


到底是哪三国

三国,哪三国?这似乎是个无厘头的问题,因为地球人都知道,魏蜀吴三分,当然就是魏国、蜀国、吴国了。其实,这是个必须说明的重大错误,也是个“必也正名”的重大问题

在难以计数的三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在中学生背诵的各种版本的中国朝代歌中,以至在绝大多数的文史研究著作中,“三国”都是魏、蜀、吴!比如央视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自始至终“蜀”旗飘扬,这真是“气死历史学家”的大错!类似的错误,在电影电视剧中屡见不鲜。

话说从头,所谓的“三国”,从曹丕开始的魏国、从孙权开始的吴国,都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从刘备开始的“蜀”国。

刘备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骂曹操是“汉贼”,所以220年十月曹丕篡了汉献帝刘协的皇位,221年四月,在“传闻汉帝(刘协)见害”后,刘备就做了汉皇帝,建都成都。刘备所以仍然沿用汉国号,在于显示其政权的正统性,表明汉朝没有结束,他的政权就是汉朝的延续;甚至刘备称帝后启用的第一个年号“章武”,也寓有彰显光武帝刘秀及其第一个年号“建武”的意思。其实,禅位后被封为山阳公的刘协是234年去世的,比刘备去世还晚。223年四月,刘备驾崩,刘禅继位,继续沿用汉国号不改,直到263年十一月为魏国所灭。

为什么汉变成了蜀?

刘备、刘禅以“汉”为国号,这本来是清清楚楚的史实,那为什么错成了“蜀”呢?这其中的关键在陈寿的《三国志》正是以《蜀书》的名义记述刘备、刘禅的“汉”。


我们知道,位居“前四史”之一的陈寿的《三国志》,是研究三国历史最重要、最权威的“正史”。《三国志》分立《魏书》、《蜀书》、《吴书》,分别记述曹魏、刘汉、孙吴的历史,并以曹魏为正统。陈寿的这种处理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陈寿虽然先为刘禅的臣子,在刘禅亡国后,陈寿毕竟又成了继承曹魏的司马氏的臣子,而按照传统时代史家修史照例的做法,他修《三国志》,就必须以曹魏为正统,否则就等于否定了接替曹魏的司马氏晋朝的合法性,果真这样做了,那是杀头之罪。


连带着,陈寿不以《三国志·汉书》记述国号为汉的刘备、刘禅政权,而改以带有地域色彩的“蜀”进行记述(“蜀”为古代的族名与国号,分布在今四川中部偏西。公元前316年并于秦国,秦于其地置蜀郡),这既缘于在当时各方争为正统的背景下,曹魏与司马氏的晋朝即称刘备、刘禅的汉政权为蜀,也缘于此前已经有了刘邦的汉(习称“前汉”或“西汉”)、刘秀的汉(习称“后汉”或“东汉”),如果再立《汉书》,容易导致名实的混淆。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尊重历史的本来事实,尊从名从主人的原则,那么记述刘备、刘禅的政权,还是应该称“汉”。

刘备到底有没有资格称汉

刘备、刘禅政权称“汉”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最重要的理由是刘备姓刘。按照《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刘备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中山王刘胜的后代;曹魏鱼豢所著的《典略》则说刘备是临邑侯的枝属,汉朝的临邑侯,可考者有刘让、刘复两位,这两位虽然都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后代,却都不是中山王刘胜的后代,刘让还因为谋反被东汉光武帝刘秀诛杀。所以,刘备有可能是刘让的枝属,因为先祖有谋反的劣迹,所以假托为刘胜之后。为什么要假托刘胜呢?据说刘胜有120多个儿子,从刘胜去世到刘备出生,又经过了270多年,如果按照30年一代来算,那就经过了差不多十代,谁能搞得清刘备是不是刘胜的后代呢?


其实,小时候就死了父亲、靠与母亲一起卖鞋子、织席子过活的刘备,到底是不是刘胜,或者刘让,或者刘复这些人的后代,根本就不能肯定,甚至是大可怀疑的,比如注《三国志》的南朝中,刘宋朝的裴松之就说过一段颇是意味深长的话:“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


然而有意思的是,刘备正是凭借着“帝室之胄”的身份,用兴复汉室为旗帜,逐渐形成他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势力,并与曹操对抗、与孙权联合的,换言之,“汉”正是刘备、刘禅政权的政治旗号与正统定位。


刘备、刘禅政权称“汉”,在后世也得到了颇多认同。比如明朝谢陛的《季汉书》,清人王复礼的《季汉五志》,都尊刘备的汉为正统,承认刘备的汉是继承刘邦的前汉、刘秀的后汉的季汉,也就是第三个汉;南宋萧常、元朝郝经的《续后汉书》,也都以东汉班固的《(前)汉书》与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为接续对象,即同样是以刘备、刘禅为正统,立为帝纪、本纪,而退黜孙吴、曹魏为载记、列传的。如果刘备、刘禅身后有知,面对这样的认可,应当含笑九泉了吧。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今天谈论三国的历史,谈论刘备、刘禅政权,不能还如特殊政治背景下陈寿的作史书法,称“蜀”不称“汉”,而应该依据历史的本来事实,称为“汉”,或者沿用旧称称为“季汉”,底线是约定俗成地称为“蜀汉”。


至于长久以来称刘备、刘禅政权为“蜀”,这属于带有贬义的他称,可谓最为不妥,理应废除,否则不仅对不起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一班汉家君臣,而且有碍于当时历史的正确理解,因为刘备、刘禅父子以及诸葛父子、关羽父子等最大的政治资本,便是作为正统象征的“汉”国号。

历史的误解不止三国

其实类似称“汉”为“蜀”这样的错误,在社会上乃至历史学圈子里,还有不少。以国号或者朝代来说,夏商周三代中的商是自称,殷是他称,那么按照名从其主的原则,今天河南安阳的“殷墟”,应当改称为“商墟”;1616年到1636年,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前期,汉译的国号是“金”,而不是“后金”。再以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来说,秦王嬴政觉得自己功过三皇(天皇、地皇、泰皇),德盖五帝(黄帝、顓頊、帝嚳、唐尧、虞舜),所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尊号“皇帝”,并且废除了“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指示“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如此,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首位“始皇帝”,我们平常习称嬴政为“秦始皇”是欠妥的,因为缺了不可或缺的“帝”。


而更加混乱甚至大错特错的是,我们习称本名武照、自己改名武曌的那位女皇为“武则天”,其实在她82年生命的最后一年,才有了“则天”尊号,先为“则天大圣皇帝”,再为“则天大圣皇后”,我们怎么可以自小到大都称她为“武则天”?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郑成功、孙中山、蒋介石。借用孔子的话说,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这里的“名”虽然指的是“名分”,借用到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也是可以的,如果我们一天到晚津津乐道地说三国,却连是哪三国都说错了,岂非贻笑大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昊昊淼淼的天空

    历史的学术问题是学术问题,民间流传的约定俗成的历史是流传历史,科普一下有必要,至于电视剧,大家乐呵乐呵就没有必要较真。

    nolpqgz8t5i7opspx5ix 回复 @昊昊淼淼的天空: 什么叫民间流传?《三国志》你也认为是民间流传吗?《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不要不懂装懂!

  • 锦鲤111

    现在国产古装剧太多穿帮镜头和假历史了…简直不忍直视 还是听老师讲课有趣有真相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锦鲤111: 感谢支持,一起学习真正的历史

  • SeeyaSO4

    胡阿祥老师!以前在东南一直没机会听您讲南京!!好亲切的口音呀🌸

    阿波罗_4k 回复 @SeeyaSO4: 不知道有出书没

  • PHChen

    哈哈哈哈哈,先破后立! 老师举的例子太棒了!! 那个名字在这里根本就是敏感词打不出来!!!

  • 新亚人文书院

    小编也觉得,听多了故事,也总要听听历史

  • 弱电权叔

    普通话和学问多少没关系,但是三国就是三个国家么?可以理解为三家最大的势力,三国的叫法有啥不对呢。我不同意老师的说法。

    新亚人文书院 回复 @弱电权叔: 等更新到这位老师,也许会有直播互动哦,欢迎与老师交流你的看法

  • 听友108933635

    老师讲的太好了

  • 艾总爱喝茶

    严谨的态度还是要的,这个观点让我吃一惊,原来三十来年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慢慢听,多学习,感谢老师

  • 铁马金刀

    我们说的三国全是错的!这句话哗众取宠!刘备自称汉,天下人承认吗?最多算蜀汉!还要批评老版《三国演义》!这真是脑袋进水了,《三国演义》本来就是一本小说好不好!这例子从根本上就不恰当!

    zhengdq2018 回复 @铁马金刀: 很赞同你的观点,这个学者需要先去学习逻辑学,还有政治学等,再来研究历史

  • 剑门灵猿

    用魏蜀吴其实更能反应三国时期的真实状况。非要咬文嚼字辨析蜀应称汉,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无语选择 回复 @剑门灵猿: 说实话我一直对刘备立国号为蜀不理解,毕竟他自称是汉室宗亲,听着教授一讲瞬间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