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廖靖靖:从《唐传奇》和宋小说看唐代历史

10.3|廖靖靖:从《唐传奇》和宋小说看唐代历史

00:00
22:36

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并留言,讨论廖靖靖老师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小编会努力搜集请老师回答哦~


讲授目的 

唐代传奇是唐朝的汉族文言短篇小说,兴盛于中唐时期,晚唐后开始衰落,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历史琐闻、轶事、志怪等。到宋朝,文人士大夫普遍书写笔记小说,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加入杂记、见闻,有意识地搜集唐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朝野轶事、礼仪风俗等相关内容。这两种史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不仅可以对传世文献拾遗补缺,还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唐代政治事件、社会生活场景和交通贸易盛况。


窦乂发家史 

近年来许多与唐代历史相关的故事被搬上大荧幕,受到广泛关注,但也为唐史爱好者们诟病,其中许多纰漏和失实之处让人遗憾。这些现象级的电影、电视剧往往取材于唐传奇和宋人笔记小说,因为这些史料补充正史之不言,给读者留下更加广泛的想象空间。何为唐传奇?唐代传奇是唐朝的汉族文言短篇小说,兴盛于中唐时期,晚唐后开始衰落。“传奇”一词来源于裴铏的《传奇》,这本书中有大家颇为熟悉的《聂隐娘》。唐传奇流传较广的有90篇,这些作品大都收入宋初李昉等编集的《太平广记》里,其它如《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全唐文》等总集类书中也有收载,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历史琐闻、轶事、志怪等。

(裴铏传奇)


到宋朝,文人士大夫普遍书写笔记小说,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加入杂记、见闻,有意识地搜集唐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生活、朝野轶事、礼仪风俗等相关内容。大家注意,宋人的笔记小说不仅仅是简单的讲故事,而是加入了作者的考证和思辨,可以说是以纪实性的笔记形式来考述历史、论证史料,对唐人小说中包含的信息多采取谨慎态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探讨:唐宋小说具有怎样的史料价值?小说的繁荣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市民阶层是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之一。众多篇目都以都市为创作背景,以长安为背景最多,以洛阳、金陵、广州、扬州等为背景的也不少,在以都市为背景的创作中,我们可以观察生活在这里的手工业者、乞丐、从乡村前来务工的农民。通过分析唐宋笔记小说,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观察视角,将研究扩展到社会广阔的层面和群体,并且深入了解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以及皇室与民间的往来。


接下来,我将带着大家走进唐传奇和笔记小说的世界,从曲折离奇的故事中挖掘史料信息。在《太平广记》收录的唐代商人专篇中,最长也是最完整的一篇是关于窦乂)的故事,他是唐德宗至文宗时期活跃在长安,被后世认为是富有经济头脑、能够抓住机遇的成功商人的范例。


(《太平广记》)


“扶风窦乂,年十三,诸姑累朝国戚,其伯检校工部尚书交,闲廐使、宫苑使,于嘉会坊有庙院。”扶风窦氏,可追溯到西汉末以贵戚发迹的窦氏先祖,见于史传的东汉权贵有窦融、窦武、窦宪等人。北魏孝文帝改制,改鲜卑豆纥陵氏为窦氏。窦乂的“诸姑累朝国戚”有史为据,并非虚言,但同属窦氏,却鱼龙莫辨,不知其世系。其祖、父不见于史料,很可能属窦氏旁支,已经没落,或者干脆就是攀附于窦氏的乡人。窦乂原住地不详,为了生计、闯出一番天地投奔在京城的伯父,可以推想他此前在长安城无立足之处。在唐代,同姓氏的人附会,有权势者提携族人子弟也是一种社会风气。窦乂来到京城,很快展现出经商才华,其第一桶金是出售亲识赠给的“丝履”,即丝质的鞋子,获得“半千”,五百铜钱。以此为本,窦乂从铁匠铺定制了两把铁锹,然后又以读书习业为名借了伯父的庙院。但窦乂并没在庙院中读书,而是种起了树苗,待榆树成材后出售,获利三四万钱。创业成功的窦乂,并没有到此为止,没有进入“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模式,而是继续经营贸易、累积资本。他雇佣劳工制作蜡烛,在西市买地,填洼建造旅店,加工玉器、木材,还担任买卖官职的经纪人、投资人等。

(窦乂买坑之鼓励小孩投掷石块)


从窦乂的发迹经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独特的“游击”商人,其经营方式独特,如同游击战,并不固定于某一行业。他在加工业、旅店租赁业、建筑业、金融投资业中游刃得利。

(大唐长安城西市中的客院)


因为,宋人笔记小说中常见的成功商人往往有专门经营的行业,比如专门从事旅店业的汴州板桥三娘子,专营邸店业的长安王元宝(邸店就是堆放货物外兼住商客的场所),以及致力于长途运输的江淮俞大娘、转运贸易的长安张高。窦乂与他们不同,窦乂的善于抓住商机和随机应变,反映出他经营范围的不稳定,进一步去思考,这体现出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京城的市场发育并不成熟。


(俞大娘商船)


第二,远离土地的“城市型”商人。说其远离土地,因为他所有经营以及资金的使用都不涉及土地、田产,最后既不直接经营,也没有买地回乡养老。从思想观念上,可以说颇新颖,因为唐代两京居住着很多“城居地主”,他们居住在城市里,在乡村拥有田地,依靠收取租金供给在城市生活的开销,即使经商也未放弃从农耕中获取间接劳动成果。窦乂与他们相较,实属另类,他已经脱离了与土地的基本联系,以城市市场为依托生存并发家,世代居住在城市,成为完全以开展城市生活服务业为主的商人。这种现象笔记小说中也有其他案例,共同反映出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窦乂买坑之奖励煎饼)


最后,我们来探究小说中暗藏的城市信息。当我们看到一个故事,一方面会因为同理心为主人公的经历遭遇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场景的真实性而被代入其中。窦乂可能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他活动的舞台在长安,文中涉及的地名都可以考证,涉及到诸多人物,也与城市市场发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窦乂伯父所在的嘉会坊为例,根据《长安志》我们可以知道它的具体位置,是在西市以南,而当时的权贵往往住在东城南区和西城靠皇城坊区,可见其伯父并非权势阶层,也可以推知窦乂可以就近获取西市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考虑他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在唐代社会中的表现。


聂隐娘的选择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提出“有琐言、杂记,则小说入史矣。于是治史取材,其途益广。”以小说入史,无疑可以拓展史料的范围。但是面对唐传奇和宋人笔记小说中的离奇案件,我们该如何审慎地提取史料?“审慎”两字最关键,这是个难题。因为其中不乏志怪故事和民间轶闻,弃之可惜,用之不易。特别是涉及唐代政局变动与政治事件时,一定要保持清晰的逻辑和辨证思维。


《聂隐娘》传奇,可以说是一个典型。它曾经被改编后拍成电影,是现象级的大片。电影的故事已经与唐传奇本身相去甚远,导演力图把它拍为信史,复原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局面,立意非常好。但是从史学的角度,我们不能无证据地去补充史料之不言,只能在多重文献互证的前提下提出推论。

(电影《刺客聂隐娘》海报)


从文本说起,唐代裴铏所著书中的聂隐娘是中晚唐时期魏博大将聂锋的女儿。十岁时被尼姑掳走,自此开始传奇的历程。尼姑没有教她信佛念经,而是传授她刺客的本领。先是持剑刺猿猴百无一失,后来习得飞檐走壁能刺飞禽,再带她于城市中无声无息地夺人性命。等学成技法,尼姑告诉她:“某大僚有罪,无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决其首来。”这里一句话点出了尼姑乃至作者的重要思想,容我们后面分析。之后,聂隐娘还家,其父效力的魏博主帅发现她异于常人之处,就派她去排除异己,杀死与之不和的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刘昌裔知道聂隐娘与其丈夫的来意,还以礼待之,使之感动,并转投于麾下。此后文学性的描写类似于神话和武侠小说,聂隐娘在护卫刘昌裔的过程中,如何打败了魏博主帅后续派来的刺客精精儿,击退了高手妙手空空儿。其间聂隐娘武艺高强,甚至能变身为飞虫。最后,刘昌裔得救,进京觐见时,聂隐娘离去,仅在刘昌裔去世及刘昌裔子嗣有难时再次出现。


(刘昌裔)


听到这里,大家已经明白聂隐娘是虚拟的人物,相关事迹也玄幻离奇。那么如何从中获取历史信息?首先,去其虚笔,究其实处。虚笔,自然就是故事性的描述,聂隐娘如何峭壁飞走、白日刺人于无形,刘昌裔能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等等。落到实处,就是中晚唐时期,朝廷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不断博弈、明争暗斗的局势。


熟悉唐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遭到巨大冲击,此后盛世走入困局,直至灭亡。有三条线索贯穿始终,第一,宦官专权;第二,朝中朋党;第三,藩镇割据。其中藩镇割据尤为厉害,至黄巢起义后,皇帝沦为各藩镇博弈的战利品。聂隐娘故事里,有一个人物一直隐于幕后,操纵着刺杀刘昌裔的事件,即魏博主帅。刘昌裔确有其人,据史料记载,他于贞元十九年(803年)至元和八年(813年)担任陈许节度使。同一时期的魏博节度使就是田季安。作为事件的核心人物,魏博节度使代表着“河朔割据型”藩镇的势力。根据张国刚先生的研究,唐代的藩镇类型包括:“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东南财源型”和“河朔割据型”。而魏博等就是属于“割据型”。何为“割据型”?政治上,官员任命不受朝廷委派;财政上,累积于地方,不受唐廷控制;同时还拥兵自重,在军事上暗中发展,时时找朝廷麻烦。

(唐代藩镇分布图)


陈寅恪先生评价他们:“其政治、军事、财政等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之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与朝廷“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河朔割据型”藩镇的根源在于在安史之乱的最后阶段,叛将旧部被任命为节度使,他们在负责的辖区很快发展为独霸一方的军阀势力。聂隐娘奉魏博主帅命刺杀陈许节度使,表面上看是地方势力的角力,实际上反映出魏博割据势力的扩张趋势,再进一步而言,我们并未发现朝廷对这件事的处理,或者魏博主帅对朝廷的忌惮,其实这一时期中央的权威已日渐瓦解,中央集权逐渐衰弱。这个传奇故事里还有一个主线,就是聂隐娘身怀绝技,是一名刺客。这也是唐传奇中的重要题材,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藩镇之间、政敌之间,出于军事、政治目的常常互派刺客。唐代暗杀之事不断,中晚唐尤盛。文献中记载:“(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蓄养刺客奸人数十人,厚资给之。”这是高薪蓄养刺客于麾下。关于防范刺客的史料也很多,比如:“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出则步骑百馀人为左右翼,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卿走避;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一夕屡徙床,虽家人莫知其处。宰相驺从之盛,自林甫始。”可以看到,李林甫对刺客的防御,在外是百余人保护,在家是铜墙铁壁,机关重重。严防之下,刺杀案件仍然频繁发生,“(宝应元年十月)丁卯夜,盗杀李辅国于其第,窃首而去。”李辅国在家中被暗杀。(元和)十年武元衡因支持对藩镇用兵,在上朝的路上被有预谋地暗杀。多个刺客配合,灭去烛火、牵制守卫,迅速撤离。等到众人救援,武元衡已经死于血泊之中。这样的案件让人毛骨悚然,也为之愤懑不平。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探讨裴铏写聂隐娘故事的用意。换而言之,聂隐娘的师傅——尼姑为什么要传授她刺杀的技能?是为了杀掉多行不义的大官。作者也有这样的期盼,所以聂隐娘的选择是弃暗投明,脱离了割据的藩镇魏博。


(李辅国)


聂隐娘的选择反映出的是裴铏,也可以说是唐代文人的选择,他们身处于变动时代,受到时局影响,一部分人为求生计和发展进入割据藩镇担任幕僚,但也有人反对割据,希望中央能重整山河、恢复鼎盛。所以我们读唐宋小说,可以从中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心向背。


第三讲复习课 

你好!廖靖靖老师的第三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唐代传奇是唐朝的汉族文言短篇小说,内容涉及广泛。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普遍书写笔记小说,不仅仅是讲故事,还加入作者的考证和思辨,以记实性的笔记形式来考述历史、论证史料,对唐人小说中的信息多采取谨慎态度。


唐宋小说的繁荣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小说多以都市为创作背景,主要描写市民阶层。通过分析唐宋笔记小说,可以帮助我们打开观察视角,将研究扩展到社会广阔的层面和群体,深入了解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以及皇室与民间的往来。通过窦乂的故事为例,可以得知当时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使京城的市场发育并不成熟,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以小说入史,虽然可以拓展史料的范围。但面对其中的离奇案件,我们需要审慎地提取史料。涉及唐代政局变动与政治事件时,一定要保持清晰的逻辑和辨证思维。比如聂隐娘的故事,我们可以去其虚笔,究其实处。对于聂隐娘的飞檐走壁、刘昌裔的未卜先知,可不予理会。聂隐娘奉魏博主帅之命刺杀陈许节度使,反映出魏博割据势力的扩张趋势;朝廷未对此事做出处理,可见当时中央集权逐渐衰弱。聂隐娘奉命行刺,也反映出中晚唐时期暗杀的盛行。


后来聂隐娘弃暗投明,脱离割据藩镇魏博,体现了当时文人反对割据,希望中央能重整山河、恢复鼎盛的愿望。所以我们读唐宋小说,可以从中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心向背。


这就是本节课的要点,谢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nnia

    廖老师的视角非常独特而新颖,给历史拓宽了另外的解读角度。很受益,非常喜欢这个专题课程!

    书海杭州 回复 @linnia: 我和你想的一样。

  • 散翎

    听了三节,这才是我想要的历史课,不要帝王将相,不要宏大叙事,有的是江湖夜雨、人间烟火、柴米油盐……

  • 躲在角落的doggie

    有意思的话题~

  • 伴剑闯天涯

    思路清晰,层层递进

  • 1355708zqjs

    有理有据

  • 风姿花传16

    老师讲得很有趣,条理很分明,对聂隐娘时代的魏博很有兴趣😊

  • 听松者

    唐代不仅留下了传奇小说,唐代本身也成了后世民间文学创作喜闻乐见题材如隋唐演义,有的也成了外国文学对中华文明的遐想,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如断案如神被改造成东方福尔摩斯的狄仁杰

  • 我心飞翔cd

    声音好听,清晰,标准,内容接地气

  • 1390196xhha

    窦老师讲得真好

  • 天籁之音不错过

    我付费了为什么听不了完整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