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廖靖靖:从长安到汴梁:唐宋都城风貌变迁

10.2|廖靖靖:从长安到汴梁:唐宋都城风貌变迁

00:00
21:08

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积极评论并留言,讨论廖靖靖老师的观点,或者提出疑问,小编会努力搜集请老师回答哦~


讲授目的 

长安与汴梁分别是唐代与宋代城市的典型,二者在政治功能、社会空间、人口结构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都城是王朝腹心之所在,也是政治事件、经济活动展现的舞台。长安城的市民生活是研究唐代社会与经济的重要案例。从文献中立体复原长安的面貌,我们将了解到城市的布局、社会空间、管理方法,观察城市中的社会群体。在此基础上,以“街”为中心对比唐宋城市的变化,分析城市变革背后深刻的社会转型问题。


区间管理与人口结构 

长安是唐代的都城,王朝腹心之所在,众多政治事件、经济活动在此发生。同时,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都市之一,有举世瞩目的风采:“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越地位,恢弘而井然的城坊,容纳和吸引了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士民、商贾、僧道、使节,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一大都市。长安城的市民生活则是研究唐代社会与经济的重要案例。从文献中立体复原长安的面貌,我们将了解到城市的布局、社会空间、管理方法,观察城市中的社会群体,世间百态。

(隋大兴城平面图)


唐朝都城长安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陆续完善和扩建的。跟随我的描述,大家可以在头脑中勾画长安城的格局。唐长安为三重城,内城二重,包括北部的宫城和南部的皇城,外郭城为一重。外城城周为36.7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内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宫城中心是皇帝起居和理政之所,这与“天子在中”的传统建筑理念相符合,两侧的东面为太子居所——东宫;西面为后宫之所——掖庭,又称“大内”。皇城是中央各官署办公之所。中央官署独立区划,与民居分离,始自隋文帝修建大兴城,凡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秘书省、御史台、十六卫官署均集中于此。这是内部的情况。

(唐长安城示意图)


视线向外,外郭城由街和坊两大部分组成,朱雀大街为中轴街,左右两侧分别称东街和西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和十四条南北向大街将外郭城分割为一百一十四坊。东西两市,两个繁华喧闹的市场,分别位于街东和街西中间偏北,各占两坊,是长安经济贸易的两大中心区域。如果能梦回大唐,朋友们可以去一探究竟,与各地商贩闲聊,购买各国珍奇宝物。

(大唐长安西市模拟图)


这三重城都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格局,居民的社会活动空间则主要是在坊市里进行,商业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都受到封闭式格局的限制。之前的穿越小说总是有主人公夜行长安、各处打探,在城市中东西穿行,实际上这是与唐代的城市管理制度相违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城市的社会空间和管理方式。


先来听一段史料:《唐六典》记载“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门、坊角有武候铺,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吕,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讲的是什么呢,每当日暮时分,击鼓八百下,守门士兵关闭城门及坊市门,入夜后左右街使在街上巡逻,武官暗中巡查。城门和里坊角落处有武候铺,宿卫的士兵在这里守卫。直到五更二点,承天门击鼓,随后街鼓响三千下,城门及坊市门开启,左右街使停止巡逻,宵禁结束。


(开市鼓)


从这里我们可以提取出多方面的历史信息,其中有四个关键词:街鼓、街使、武候铺、城门。它们共同构建出唐代城市宵禁制度和防卫措施。为了都城治安,按时关闭城门和坊门,禁止居民夜间出行。穿越故事里的人物,夜晚刚一落地,兴奋劲儿没过,就会被巡逻的武候铺卫士捉住,认定为“奸伪恶徒”。找唐代风雅文人们将进酒、杯莫停,畅谈到天明的计划瞬间落空。这些彻夜娱乐的人们此时正在坊市内部的酒肆,也就是酒楼之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尽管有森严的管理制度,城市居民在固定区间内活动是被允许的,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些居民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有朝中任职的文武百官及其家眷仆从,有坐拥良田百亩的城居地主,有纵横南北的富商巨贾,也有中下层人士,比如:进城务工的农民、流浪为生的艺人、退伍或离职的军人及家属、退休的低级胥吏、街肆恶少、落选滞留而潦倒的举子文人、小工商业者和商贩、沦落的胡人等。这些人群是城市中流动性最强和不稳定性最大的混合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对都市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正是市民群体的多样性、流动性,使长安城充满活力、空前繁荣。普通百姓拥有公共社交空间和娱乐场所。他们可以到星罗棋布的寺院观看百戏和杂技、听佛经通俗讲唱;也可以趁着春光好,车马奔走,欣赏牡丹盛放,看水边丽人。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已经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研究视线的下移,研究领域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人群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通过观察长安一城,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唐代经济社会状况。


唐宋城市观念的突破 

城市如何从相对封闭独立走向线形开放?这是唐代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也是唐代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首先我们回顾坊市制度。翻阅唐长安城、洛阳城的复原图,可以看到城市的基本形态是块状分区,除了上一讲中的皇城、宫城,其他区域都是紧密相连、有序排列的方格状生活区、居住区。这项制度是中古社会对城市生活进行组织管理的一种基本制度,包括坊市分区、定时开关坊市门和宵禁等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严密控制,物质上就是这些坊市、城门,精神上有宵禁制度,让你知道要遵守规矩,晚上不能在街道上行走,这套体系并非唐之首创,春秋战国时期坊市制度已经基本形成,“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它勾勒出了城市的基本规划。至秦汉时,日渐完善,长安城有“阁里一百六十”,“阁里”类似唐代的坊,“室居栉比,门巷修直”,“街衢相经,廛里端直,甍宇齐平”。它们分区有别,街巷相连,屋脊相平。传承至唐代,前代的种种管理经验有所发展,从而使此时的坊市制度更加细致严密,“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衙茫茫空有月”,当街鼓停止的时候,街道上就空无一人了。“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代前期,无人敢触犯宵禁之法,安居于里坊,贸易于市场。听到这里大家是否会产生疑惑,坊市制度是否已经及盛而衰?达到了顶峰并将走向崩坏?严密的管理是否限制了唐代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

(唐代洛阳城)


我们来看日益频繁发生的“侵街”现象。何为“侵街”?就是城市街道的侵占,也包括里坊中的居民向街开门。再深入一点,就是他们要打破城市原有布局。《唐律疏议》中规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唐代宗大历二年专门下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然而这一现象仍在继续。唐德宗贞元四年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统治者直接干预下,“侵街”的浪潮依旧。唐文宗时左街使上奏:“伏见诸街铺近日多被杂人及百姓、诸军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占禁街”。从这些诏令和上奏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两个方面的信息:首先,是统治阶层的焦虑,屡禁不止的突破现象,是对城市管理的挑战;另一方面,是市民的需求,顶风犯禁,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他们希望冲破坊市制度功能分区的限制。

(《唐律疏议》)


与之同时,“市”的形态也即将变化。我们这里谈的“市”,就是交易活动之地。以长安和洛阳为例,长安有东、西二市,洛阳有南市、北市、西市。按照规定,它是与坊里相似,由围墙环绕的封闭区间。并且,有固定的营业时间:“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即中午开始贸易,日暮前结束。

(闭市钲)


但是到了唐中后期,交易活动不再局限于在规定的“市”里进行,众多的商肆店铺在坊区出现。坊区就是居民区,居民区附近出现商店,对于当时的古人而言确实是新鲜事。根据史料记载,长安城内,延寿坊有制作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的店铺,靖恭坊有造毡的毡店,礼泉坊有唐三彩作坊,宣阳坊有綵纈铺,“綵纈”就是有花纹的精细纺织品。以上是手工艺品,坊中也有美食佳酿。颁政坊有馄饨曲,长兴坊有饆饠店,饆饠是风靡大唐的美食,有学者认为它是包有馅心的面点,表明其来自西域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学者提出它类似抓饭或汤面。永昌坊中有茶肆,道政坊和常乐坊有酿酒店。另外,大多数坊内都有客舍。洛阳的情况与此相同,修善坊多酒肆,清化坊与殖业坊有沽酒店。除了固定商铺,生活区里还有流动商人的痕迹:他们推着小车,穿行于坊里,贩卖货物。《朝野佥载》记载,“邹骆驼,长安人。先贫,尝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每胜业坊角有伏砖,车触之即翻,尘土涴其饼”。这位邹骆驼家境贫寒,靠卖蒸饼为生,每天就推着小车沿街叫卖馒头,当途经胜业坊拐角处,地面总有一块翘起的方砖,稍不留意就硌翻小车,馒头散落一地,沾满了灰土。这里提到了胜业坊,从这个地方可以推究,因为它临近东市,可以说是固定市场的延伸,也可以说是小商小贩们由市向邻近各坊的渗透。


(唐三彩)


宵禁也逐渐弛废。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鼓还没有敲坊门已经开了,夜已经深了还没有关闭。统治者对于城市管理的时间控制已经减弱。城内的夜市更是热闹非凡,我们可以从诗文中窥见一斑,扬州城内“夜市千灯照碧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汴州出现“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苏州“夜市卖菱藕”;广州“蛮声喧夜市”。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读到新的城市中心,这就是“街”。城市的商业活动与社会活动由坊里走到街上,这是中古时期城市化进程的新出路,开放的线形空间扩大了市场贸易的承载量和市民社交娱乐的生活区域。我们来思考为什么市民要千方百计地侵占街道,向街开门?街道在城市中有怎样的特殊作用?与围墙环绕的坊市相比,街是都市人口流动量最频繁,最具有公众力的场所。所以宋代才会有如此繁华的街市、桥市,它满足了商业空间不断扩张的需求。从唐至宋,城市观念发生突破,唐中后期坊市制度逐渐松动,孕育了街市这种新形态。我们共同见证坊市制度在唐代达到城市管理的顶峰,也看到多种多样的商品交易和经济活动在坊内出现,并最终走向漫长延伸的街道。从坊市到街市,是渐变的繁华,是经济、政治、文化舞台的转移。


第二讲复习课 

你好!廖靖靖老师的第二讲结束了,我们来复习一下。


第一,长安的市民生活。唐都长安是在隋朝大兴城基础上扩建和完善的。长安为三重城,包括宫城、皇城和外郭城,这三重城都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外郭城由街和坊两部分组成,几十条大街将外郭城分为一百一十四坊。东西两市各占两坊,是长安经济贸易的两大中心区域。居民主要在坊市里活动,空间和时间都受到封闭式格局的限制。


唐代城市实行宵禁制度,有严格的防卫措施,会按时关闭城门和坊门,禁止居民夜间出行。尽管如此,城市居民在固定区间内活动是被允许的,他们拥有丰富的社会生活。


第二,坊市制度的逐渐松动。唐代前期,实行对城市生活进行组织管理的坊市制度,包括坊市分区、定时开关坊市门和宵禁等。然而,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日益频繁地发生“侵街”现象,统治阶层虽屡次下诏禁止,但是市民依然顶风作案。到唐中后期,交易活动不再局限于规定的“市”里进行,众多的商肆店铺出现在居民区。除了固定商铺,生活区里还有流动商人的身影。宵禁也逐渐弛废,表明统治者对于城市管理的时间控制已经减弱。


城市商业活动与社会活动逐渐由坊里走到街上。开放的线形空间扩大了市场贸易的承载量和市民社交娱乐的生活区域。到了宋代出现繁华的街市、桥市,它满足了商业空间不断扩张的需求。


从唐至宋,城市观念发生突破,从坊市到街市,是渐变的繁华,是经济、政治、文化舞台的转移。


这就是本节课的要点,谢谢您的收听。


加入学习群 可添加运营微信:liaojie86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躲在角落的doggie

    关于唐朝城市的讨论,讲得不错

  • 听松者

    团队可以让老师把自己当做微信语音聊天那样就能自然些,朗诵音的效果能减不少,我们都是人,老师也是人,大家都互相体谅,内容最重要说话不需要太过注意反而刻意了,语音清晰就可以了

  • 金戈

    很多人说廖老师讲的不好,老师不是专业播音,可以理解一下。至于像读课文,可见老师是准备稿子了,很认真。学术讲课内容需要严谨,禁得起推敲,老师做到了。至于授课的趣味性,这个是播讲水平和讲课水平,不能代表学术水平。之前我也对有些老师提出过不满与质疑,但我质疑的是他们对待这门课的认真态度,有些老师真的像是随便应付,这里不说具体哪位老师了。

  • 秦八里

    我不相信老师平时讲课是跟念课文似的,肯定不是这样,明明有好老师的,不知道项目方咋没找到?尤其唐史这么重要,两个老师都很失败,前面的课都讲的挺好的,咋到唐突然转向了?

    mucl 回复 @秦八里: 那就说明你没上过大学

  • FionaFang_fr

    不是所有老师上来就能适应视听类课程,难免让听众觉得在读稿子。专业领域再牛掰还是要会讲故事才有更广阔的受众,深入浅出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功夫。听众也不要太苛刻了,有收获就好。

  • 无一之音

    嗯,整个节目,都太书面化,跟看书区别不大。太严谨了,听者反而难收益。

  • 张丽军_wv

    是读不是讲,只有这位老师我总想快进实在听不下去

  • 向日葵常青藤

    老师89年出生的,所以声音听起来还很稚嫩,历练还不够,所以讲起来跟读稿一样。老师应该是非常出色的,长得也好看。只是说大家对唐代期待很高,希望老师讲出历史的厚重感,就这点讲,老师确实可以选得更资深点,确实让大家失望了。

  • 大大大松鼠

    结尾有总结,特别好!

    孙文的拐杖 回复 @大大大松鼠: 我已经把民大这二位大师的课当做微信推送来看了,真心听不下去

  • 像静蕾一样

    老师讲得不错。不过像唐朝这么重要的朝代,期待有一个按通史讲得好的老师来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