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不朽》:我们都要不靠任何支撑地走向不朽

299|《不朽》:我们都要不靠任何支撑地走向不朽

00:00
23:56

“阿涅丝躺在草丛中,小溪单调的潺潺声穿过她的身体,带走她的自我和自我的污秽,她具有这种基本的存在属性,这存在弥漫在时间流逝里,弥漫在蔚蓝的天空里,她知道,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最美的东西了。”

“存在”是昆德拉小说的一个核心主题。昆德拉将小说家称为“存在的探究者”,并把小说的使命确定为“通过一些想象的人物对存在进行思考”。在他那里,“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书名中“生命”二字,法文译本为etre,英文译本为being,都可以表示“存在”这一哲学概念。《不朽》中的“我”自称“这个书名本应属于我现在写的这部小说” 。《不朽》要探寻的就是存在的永恒性。

小说在第二部首次对不朽给出定义,并提出了不同类型的不朽:如莎士比亚一样的“灵魂的不朽”;死后仍留在后人记忆中的“世俗的不朽”,这又分为“小的不朽”(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以及“大的不朽”(指一个人在不认识他的人的心中留下了回忆),艺术家和政治家能够得到大的不朽 。

然而,那些世俗的不朽,如同一声噩梦。因此,小说中的歌德说,“不朽”是一场噩梦

在梦里,歌德是傀儡师,站在幕后专心操纵着舞台上的《浮士德》木偶戏的演出,可是当谢幕之时,他惊恐的发现台下空无一人,所有的观众都跑到了幕后,目光炯炯的盯着歌德上下打量。

他们不关心他的作品,没有人在乎《浮士德》写了什么,观众真正关心的是歌德,他的私生活,他的八卦,他的光荣和不堪被人津津乐道,他才是舞台上的演员,他成了一个被不朽操作的傀儡。

小说中的阿涅丝和妹妹洛拉,一个追求的是灵魂的不朽,一个追求的是巨人的不朽。就像书里的插图一样:

阿涅丝和洛拉,是昆德拉在小说里塑造出极有张力的一对人物,她们在方方面面对立着。洛拉追求不朽,面对投降于默默无闻的阿涅丝喊道,“人只有一次生命!不能白白浪费,我们应该在身后留下一点东西!”阿涅丝对此的反应则是“惊奇而怀疑” 。洛拉问道,“假如没有人保留下我的一点痕迹,那我过去为什么活着?我的一生还剩下什么?”。在她看来,真正的生活是生活在别人的思想里。 因为渴望不朽,所以洛拉无法忍受她的情人贝尔纳对她的忽视;她一再地以自杀威胁别人,而这对她来说正是一种“留下来”的方式 ;即使她最终决定不再自杀,也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为麻风病人募捐——来追求不朽 ,这一事件本身的目的并不是行善,而是渴望超越她自己,做点“什么事”来留在所有认识她的人的记忆里 。
与此相反,阿涅丝则无时无刻不在厌恶着不朽,渴望着“清静生活” 。她似乎真正做到了歌德所说的,不需要任何支撑地走向不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