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先知》:纪伯伦-再遥远的目标,也经不起执着的坚持

206|《先知》:纪伯伦-再遥远的目标,也经不起执着的坚持

00:00
12:59

电影《你的名字。》中,有一个难以发现的小细节:女主角三叶的母亲二叶的病榻旁,放了一本书,书名的中译本为《草原新娘》。这本书的作者,就是纪伯伦。他的作品,对世界文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你的名字》这样的流行影视作品当中,也能发现其身影。和《你的名字》一样,《先知》也在2015年被改编成动画电影,总导演是曾执导过《狮子王》的罗杰·艾勒斯担,黎巴嫩裔女演员塞尔玛-海耶克担任女主角的配音兼制作人,纪伯伦的《先知》对塞尔玛-海耶克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我为自己能参与这个项目而感到特别的骄傲,我们将用大家从没见过的方式把这部著作呈现给年轻一代。” 电影从《先知》的26个生命论题中截取了自由、孩子、婚姻、工作、饮食、爱、善恶及死亡8个部分,并根据原著各部分相对独立的片段式特点,由多位大牌导演分别执导影片中的各个章节。

《哈利勒·纪伯伦:他的生活和世界》,作者是哈利勒·纪伯伦(与纪伯伦同名)和简·纪伯伦夫妇,作者的父亲与纪伯伦是堂兄弟,他本人是纪伯伦的教子。虽然纪伯伦去世时作者还未满10岁,但当时已是艺术家和作家的纪伯伦,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温暖而又深刻的记忆。这种特殊的亲缘关系给作者的传记写作带来了既有益又不利的影响。作者在童年时代亲身接触过纪伯伦,纪伯伦给他留下了直接的印象,由于这种特殊的亲缘关系,作者得以从纪伯伦的妹妹玛丽安娜、父亲努拉·纪伯伦及其他亲戚那里获得大量纪伯伦的物品、书信和口述资料,有计划、针对性地从玛丽·哈斯凯尔、弗雷德·霍兰德·戴伊、约瑟芬·皮勃迪处获得了书信、日记、实物等大量第一手资料,对纪伯伦的生活和创作经历进行详实、生动的呈现,使读者如临其境,表现出较强的历史真实性。也就是说,作者得到了很多“活”的传记资料,这自然给这本传记的“可靠性”加了分。

作为东方文学的骄傲,人们常常把纪伯伦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相提并论。同的是,泰戈尔是“富二代”,纪伯伦是“大山里走出的孩子”。

 

纪伯伦于1883年1月6日生于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著名的“圣谷”附近的一个名叫贝什里山村。贝什里的村。父亲哈利勒曾是负责征收牲畜税的乡官。

母亲名叫卡米莱以精力旺盛、聪明干练闻名乡里。但太聪明的人,有时候也不好。比如,在美国的时候,母亲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生活非常不容易。很希望纪伯伦能够跟着哥哥去学生意,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画画和读小说上,当时只有14岁的纪伯伦说:“纪伯伦的母亲怎能说这种话?画家的一个手指头等于一千个商人,一页诗歌比仓库里的所有纺织品都贵重。”

纪伯伦5岁时,被送进距离贝什里很近的以赛亚修道院小学,接受读、写规则训练。使纪伯伦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得以发展的是赛里姆·达希尔医生。这位医生逝世于1912年,纪伯伦曾以动情的言辞哀悼他,发表文章在《西方明镜》上。在故乡,纪伯伦在美丽的大自然怀抱里度过了快乐、多趣的时光。那里有黎巴嫩最神圣、最美丽、最引人入胜的风光;神杉和卡迪沙谷地的美景,曾给予过他的心神和想象力以无数启迪,给他的文章言词与绘画色彩注入了数不清的美。

1895年,纪伯伦刚满12岁,家庭生活遭遇重大灾难,父亲被控侵吞所收税款,被投入监牢,财产被查封。母亲卡米莱竭力挽救局势,但毫无结果。后来,她带着4个孩子离开贝什里,前往巴黎,通过一位亲戚,要回了部分财产。继而从法国巴黎举家前往美国。1895年到达波士顿,定居在华人区。

在波士顿,母亲和布特鲁斯经商,妹妹玛尔雅娜和苏尔丹娜则为邻居打工。纪伯伦进入一所平民学校,继续学习。一位英文女教师注意到了纪伯伦的天赋。纪伯伦的天赋也引起了艺术家法里德·荷兰德·戴伊的注意。戴伊接收了纪伯伦,并领他走上了艺术之路。

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同时也实现自己童年时代的梦想,纪伯伦在1898年回到黎巴嫩,入著名的希克玛(意为睿智)学校读书。

在这一时期,纪伯伦经历了一系列悲剧:同母异父哥哥布特鲁斯于1903年3月逝世,母亲于1903年6月逝世。但也相继迎来了命运的转折,首先是结识了玛丽·哈斯凯勒这位他的终生好友,正是她将纪伯伦推向文学艺术成功之路,她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他还结识了艾敏·欧莱伊,他办的《侨民报》为纪伯伦打开了通往阿拉伯文学世界的大门,使纪伯伦作为空前的诗人出现在阿拉伯文学世界。他的《梦景》一文便是其文学创作起步的星星之火。

在玛丽·哈斯凯勒鼓动和资助下,纪伯伦前往艺术之都,于1908年6月末到达巴黎。在那里,他眼界大开,见识了古典流派和新流派等各种艺术流派,并在高利扬科学院期间参观、研究了这些流派艺术。他还访问了许多著名画家,如罗丹、马尔席勒、毕鲁诺等,参观巴黎、伦敦的许多博物馆、古迹和美术馆,随行者有他的好友、希克玛学校的同学优素福·侯维克和艾敏·雷哈尼。

1926年,纪伯伦因工作繁重,身体开始衰弱。但他并未在乎病痛。他决心已定,无论付出多大代价,也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就这样,疾病一天天侵蚀他的肌体,而他却仍然沉湎在绘画和写作之中,直至1931年4月10日,他躯体中的生命火炬熄灭。但是,饱浸他的生命和精神、灵魂之油的火炬,却一直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

1931年8月21日,纪伯伦回到了他所深爱的黎巴嫩,长眠在他故乡的马尔西克斯修道院,静赏大自然的美与静谧,分享着雪杉的不朽与盖努比谷地的圣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Guoyy_pf

    再遥远的目标,也经不起执着的坚持

  • 西贝玉口

    视全世界为祖国,全人类为乡邻的纪伯伦,胸怀该有多么地宽广。

  • 亚男_待望舒

    老师说过“有希望的地方必定有磨练”,目标就是希望所在。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

  • 亚男_待望舒

    想起老师在讲《无声告白》时,分享过纪伯伦的一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好期待本周讲书《先知》,必须坚持收听!

  • 眉坞老农

    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分析深刻,生动有趣…既细腻丰富又大气时尚,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有滋有味!太喜欢了!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