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2:孙建|狄更斯最满意的作品

《双城记》2:孙建|狄更斯最满意的作品

00:00
18:2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复旦大学的孙建。 我做过好多次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评委,听到过不少选手在他们的演讲中,引用这样一段话: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就算后面的不知道,你也一定听过前两句吧?现在很多自媒体写文章经常会引用到。这段话呢,就出自我即将和你一起欣赏的——狄更斯的一部历史小说《双城记》。


有人也把这部作品称为浪漫历史小说,因为作者狄更斯把他的个人恩怨,家族情仇,阶级争斗都融入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中。书中的三个主人公达尔耐、卡尔顿、露西的爱情故事感人心扉,同样是小说的一大亮点。




狄更斯自己认为《双城记》是他最满意的一部小说。他为什么这么说?跟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入《双城记》。


书名“双城” 写的是伦敦和巴黎两个城市,时间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后。我再给你几个关键词,分别是“父女重逢、邂逅、恋情、为爱殉难”。


1775年一个深夜,台尔森银行的罗瑞先生匆匆赶往英国多佛去会见露西,他的被监护人。因为露西的父亲,梅耐特医生在法国的巴士底狱服刑十八年后被释放了。梅耐特医生被安置在他过去的佣人德发日的小酒馆里,他已经失去记忆。


父女相见,分外激动。露西想好好地照顾父亲,让他恢复记忆。在前往英国的渡船上,他们遇见了达尔耐。这位英俊的法国小伙子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他的善良让露西产生了爱慕之心。所以我们看到情节的发展,先是父女相遇,然后是和达尔耐邂逅,狄更斯在这儿打了个结。


原来达尔耐是一个法国贵族子弟,但他痛恨贵族阶层的腐朽残暴,决心和自己的家族决裂, 自食其力。他改名换姓后来到英国,以教授法语为生。可是几年后, 达尔耐在伦敦受审, 罪名是叛国罪,说他在法国大革命爆发期间他向法国人和美国人提供英国的秘密。


在法庭上,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达尔耐的辩护律师卡尔顿,和达尔耐长得非常像。由于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达尔耐被当庭无罪释放。卡尔顿是一位律师,也是一个孤儿。他总觉得生不逢时,社会对他不公,有抱负但无处施展,所以总是借酒浇愁。


但露西的出现给了卡尔顿希望和勇气。在这儿,狄更斯又把情节做了进一步的延伸,他在小说中设计了双重性格和三角恋关系的结构。所谓双重性格是指卡尔顿和达尔耐两人长得很像,如同孪生兄弟。而卡尔顿和达尔耐又都爱上了露西,则是形成了一种三角恋的关系。露西最后和达尔耐结了婚,卡尔顿也并没有为此放弃对露西的爱, 他发誓为了爱会为她做任何事情。于是卡尔顿最终成了狄更斯塑造的人物中最无私的英雄。


在法国,达尔耐的叔叔厄弗里蒙地侯爵被谋杀,起因是他的马车压死了一个孩子。厄弗里蒙地侯爵是个恶魔,德发日太太一家四口人都惨死在他的手中。这桩谋杀案成了法国革命的导火索,德发日太太和巴黎的民众行动了起来,占领了巴士底狱,并把一批批贵族和与他们有关系的人送上了断头台。达尔耐为了营救叔叔的仆人加伯尔,返回了巴黎。但他刚一到达就被逮捕,进了监狱。


梅耐特医生听说达尔耐被捕的消息以后,就和女儿露西她们赶紧去了巴黎。由于梅耐特医生也是受厄弗里蒙地侯爵迫害才被关进的监狱,他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为达尔耐申辩,结果达尔耐被释放了。但是情节一波三折,达尔耐没多久又被逮捕了,因为德发日太太发现了医生在监狱中写的日记(日记里记载着当时医生对侯爵家族所有人的诅咒),所以德发日太太主张将侯爵和与他有关系的人全部处死,于是达尔耐重新被判处死刑。


卡尔顿律师深爱着露西,他决定牺牲自己来挽救她丈夫的生命。他安排梅耐特一家离开巴黎,然后利用关系,偷偷进入达尔耐的牢房。他和达尔耐互换了衣服,叫间谍把达尔耐带出监狱。卡尔顿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为了爱情和信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个英勇就义的场面,读过后实在让人心潮难平。


狄更斯创作《双城记》的原因是什么呢?


关于写这部小说的起因,狄更斯在序言提到了威尔基•柯林斯的剧本《冰海深处》。狄更斯和柯林斯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写作,还在一块演戏。1857年在狄更斯和柯林斯一起演出《冰海深处》时,他萌发了写一部小说的念头,就是《双城记》。那《冰海深处》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什么启发了狄更斯呢?


《冰海深处》主要讲了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水手弗兰克出发去北极探险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女友克拉拉互相表达了爱意。但是有件事让克拉拉很困扰,年轻的海军军官理查德误以为克拉拉也爱他,而且会和他结婚。被克拉拉拒绝后,理查德发誓要报复夺走他女神的人。


弗兰克和理查德分别乘两艘船驶向目的地,途中他们都遭遇了不测,为了生存他们汇聚在一起搏击暴风雪。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知道了各自和克拉拉的关系。在生命的紧要关头,一对情敌最后抛弃前嫌,火爆性子的理查德挺身而出,牺牲自己的生命保住了弗兰克的安全。


读了《双城记》后我们就会知道,《冰海深处》里的理查德实际上就是卡尔顿的原型,卡尔顿也是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替别人去死的。而在演这部戏时,狄更斯饰演的正是理查德这个角色。当时看戏的观众中有维多利亚女王,还有丹麦童话王子安徒生。


狄更斯把理查德移植到了他自己的小说中,可见他是多么喜欢这个人物。有人说《双城记》中两个男主人公卡尔顿和达尔耐两个人实际上就是狄更斯,因为他们名字的第一个字母C和D 和查尔斯•狄更斯名字中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挺有意思的说法。


英国作家狄更斯为什么要写法国大革命呢?


每次一说到法国大革命,我脑中总出现一幅油画,名字叫《自由引导着人民》,你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到网上搜一下。这幅画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画面中展示的充满硝烟的战争场面,巴黎人民火热的革命激情,以及占据画面中央的自由女神,都把人带回到了那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浪漫又写实。


还有一些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作品却是在同情贵族阶层。其中有一部叫《红花侠》的作品,是匈牙利籍的英国作家奥希兹创作的。十九世纪初期,她把故事《红花侠》改编成戏剧,在伦敦西区剧院演出,很受欢迎。《红花侠》说的是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后,皇室和贵族也纷纷遭受劫难。波西爵士化身红花侠,出生入死援救受难的贵族并将他们送去国外。一朵红色的繁笺花是解救成功的标记。很自然,他成了贵族们的希望,不过也成了革命者追杀的目标。现在也有一些影视剧,估计也是仿照了《红花侠》的细节,有江洋大盗作案后故意留下个梅花之类的印记。


《双城记》于1859年出版,距离法国大革命已有70年。为什么狄更斯这么多年后想回到那个革命的年代,写这样一部历史小说呢?他有自己的考虑。狄更斯在1855年的一封信中写道:“我认为国内没有爆发火焰,而暗中燃起的不满情绪越发觉得可怕。我们所发生的情况使我记起法国第一次革命前夜的那种情绪,并可能从任何最不关紧要的事故中引起突然的爆发。”很明显,狄更斯是担心法国大革命会在英国重演。


小说开头,狄更斯把英格兰国王、王后和法兰西国王、王后进行了比较。接着提到了支配着国家全部财富的老爷们——贵族阶层。说到财富,法国大革命是历史上一个极端贫困的群体和极端富有的群体发生的冲突,导致了整个社会系统的瘫痪。小说中有这么一个情景,贵族们在豪华的庄园里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在大街上一个酒桶砸碎后,民众们蜂拥而至,趴在地上抢酒喝,这就能看出来当时法国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后来爆发革命是很合理的。


应该说,小说的故事情节表明,狄更斯是完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上面提到的那封信和这部小说,实际上是给英国政府和人民的一种预警。当然了,狄更斯也在小说中透露出了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矛盾态度,他不是站在政府那边的,也不是站在民众那边的,而是以一种非常令人不安的眼光看待整个革命。


狄更斯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在大革命中的正反两方面的人物上隐藏自己的观点,在“双”字上下功夫。梅耐特医生和厄弗里蒙地侯爵形成了反差,露西和德发日太太也迥然不同。


狄更斯其实非常在乎社会的秩序。“秩序和无序”的主题在两个城市的故事的发展中也有很大的作用。他在描述特定情况下的秩序和无序时,经常会用海洋来做比喻:社会秩序正常时,海洋风平浪静,而革命达到高潮的时期,站在城镇广场的人们被他比喻为“流动的海洋”,波涛汹涌。


狄更斯看到了大革命负面的东西,就是人们对秩序产生了破坏,特别是道德秩序。他认为要想改变这个社会,那可以把我们的道德体系重新改良一下。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像梅耐特医生、露西、达尔耐、卡尔顿这样的道德典范。


巴黎是这个样子,那“双城”中的伦敦是否好一些呢?小说里,我们看到对梅耐特医生、露西、达尔耐来说,伦敦似乎是他们安全的港湾,他们安居乐业的地方。其实不是,小说里位于伦敦的台尔森银行,就被狄更斯描写成一个类似巴士底狱的地方,阴森恐怖。


狄更斯真正憧憬的新生活、新世界,其实就是卡尔顿临刑前所向往的那个世界,一个真正的“平等、幸福、博爱”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给狄更斯颁发诺贝尔和平奖了。


听众朋友,《双城记》第一讲我们就先到这里了。这部小说展示了一段法国大革命期间令人难以置信的不和谐岁月。在这些日子里,人们很难预测明天到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和平。狄更斯以一个“双”字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世界和不同的人性,也造就了他个人最满意的一部作品。狄更斯在用“双城记”这个标题之前,他一度想把作品起名为“复活”,这个词又有什么深意和内涵呢?我们下期讲解。我是孙建,我在喜马拉雅等你,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果果joan

    《双城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无私的爱情/殉道/宗教/充满激情和神秘的人物与洪流急涌的法国大革命完美的融入在一起。书中的主人公是高尚与纯洁,他们并不只是为爱情而牺牲与付出,能使他们献身的是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双城记》中的“双城”除了指巴黎与伦敦,也指两位样貌相像的男性主人公,他们代指两种性格,这种设置很有意思。12.4日

  • 13650800ant

    很高兴,又听到孙老师的讲座了

  • 欣然晚晴

    这部小说实在是很精彩的,很多情节只有亲自去读才能深深体会作者的情感。刚读完的时候心情是比较沉重的,穷苦人民的境况让我想到 人间疾苦 这个词,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是相当沉重的。革命主要是由于贫富阶级的巨大差异,着重描写德发日太太个人的极端仇恨,贫困,压迫,仇恨使她完全丧失人性,企图利用一切机缘把达尔奈全家斩尽杀绝。而这令人绝望的环境却塑造了卡顿,狄更斯用充满怜悯的讥讽不动声色地赞美着这个挣扎、高贵、美丽的灵魂,他为自己心爱之人的爱人,奉献了生命,用死,诠释了另一种生,向死而生。

  • 开心007qrb1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了作者关于写这部小说的起因:狄更斯在序言提到了威尔基•柯林斯的剧本《冰海深处》。狄更斯和柯林斯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写作,还在一块演戏。1857年在狄更斯和柯林斯一起演出《冰海深处》时,他萌发了写一部小说的念头,就是《双城记》。想起了现在流行的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圈里的人很重要,跟谁在一起也很重要,我们应该跟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在一起。优秀的人比你还那么努力,别说我们资质尚浅的人了更需努力了,真希望我的身边多些这样志趣相投的朋友!12月4日

  • 乱舞枭姬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听“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其实是在《小时代》里,但是不妨碍我后来知道了双城记,我一直认为狄更斯是一个温暖的作家,他的心里有着大爱,他在作品里描绘底层社会人民生活的疾苦,带着忧国忧民的气息,但是行文中又不是完全的完全的批评讽刺,而是带着希望和爱。

  • 倪小唠

    听了这么多课,感觉孙老师讲的最好

  • 小土乖乖_af

    拯救,赎罪,善,仁爱,有宗教的色彩,也有神话的成分。死亡是另一种复活,爱的复活,人道主义精神的复活。人们潜意识中里对美好的追求,藉由神谕的赎罪,拯救得到了满足。。。期待老师深刻精彩的讲解!

  • 默木妈

    老师的好嗓音让人对复旦这样的好大学充满期盼!

  • 静水深流去

    老师讲的很好听

  • 1394082gddr

    孙建老师,很喜欢你的声音,更喜欢你解析作品的角度,感谢你给了我这个听众美的享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