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2:生安锋|一部没有主角,也没有英雄的小说

《名利场》2:生安锋|一部没有主角,也没有英雄的小说

00:00
22:57


“领班的坐在戏台上幔子前面,对着底下闹哄哄的市场,瞧了半晌,心里不觉悲惨起来。市场上的人有的在吃喝,有的在调情,有的得了新宠就丢了旧爱;有在笑的,也有在哭的,还有在抽烟的,打架的,跳舞的,拉提琴的,诓骗哄人的。有些是到处横行的强梁汉子;有些是对女人飞眼儿的花花公子,也有扒手和到处巡逻的警察,还有走江湖吃十方的,在自己摊子前面扯起嗓子嚷嚷(这些人偏和我同行,真该死!),跳舞的穿着浑身发亮的衣服,可怜的翻斤斗老头儿涂着两腮帮子胭脂,引得那些乡下佬睁着眼瞧,不提防后面就有三只手的家伙在掏他们的口袋。是了,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你好!我是清华大学的生安锋。刚才我读的这段就引自《名利场》的开篇。《名利场》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萨克雷在英国十九世纪文学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他的生活背景和经历对他的写作道路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萨克雷出生于1811年,出生地是印度的加尔各答,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一名高级职员,但是他在小萨克雷4岁时就去世了,母亲随后改嫁到英国,之后萨克雷就一直跟着母亲和继父在英国生活。


萨克雷在英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822年进入了查特公学,也就是英国模范学校Charterhouse School学习。查特公学是英国历史名校、精英公学,也被认为是拥有“最美校园”的英国公学。萨克雷就在这样一个美丽优雅,又充满精英和贵族气息的学校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光,他广泛阅读了大量文学书籍,而且也培养了敏锐的洞察力,学会了仔细研究、分析周围的各种细节,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来,萨克雷于1929年进入剑桥大学,他在学校开始接受系统的文学教育。但在剑桥大学就读一年后,也就是在19岁的时候,他有些任性地离开了学校,因为他对学业很不感兴趣,他的意思是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于是萨克雷就去了欧洲,像法国的巴黎、德国的魏玛等地,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而就是在魏玛,萨克雷拜访了在世界文坛上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文学泰斗——歌德先生。经过和歌德先生的交流,使他充分领略到德国文学和英国文学之间的区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萨克雷日后的文学创作。歌德作为一个曾经提出过“世界文学”构想的大学者,也给萨克雷的写作带来了某些灵感,让萨克雷笔下的小说具有更为多元、多样的色彩。


萨克雷在巴黎时,也充分领略了这座世界艺术之都的艺术文化氛围,后来他在1840年把这段宝贵的游学经历写进了《巴黎速写》中。巴黎给很多文学家都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艺术上的想象力。像我们熟悉的瓦尔特·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就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做出了一番考查,给人以很多灵感和启示。


在同年,萨克雷又回到了伦敦,和朋友们一同创办了《国民旗帜》杂志,并担任助理编辑的角色,这个时候他的思想以及才华已开始显露,随后他又担任了《立宪报》的驻国外通讯记者。


萨克雷自从22岁起,已经以笔名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了很多文章,闲暇之余也出了几部不温不火的书;但一直到他创作出《名利场》这部长篇小说后,才真正得到人们的关注及认可,甚至得到天才小说家的称号。[1]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题目是《英国小说家的自述》,在这部纪录片里也提到,萨克雷的《名利场》一经出版就受到广泛欢迎的情形,甚至在当时,探讨《名利场》成为了一股社会热潮。


《名利场》的故事取材于很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这一现实色彩也成为它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的一个原因。杨绛在该书的译本序言中写过,“当时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压榨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财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社会,英法两国争权的战争也在这时响起了炮声。中上层社会各式各等人物,都忙着争权夺位,争名求利。”杨绛先生还引用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社会局面,“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萨克雷写就了《名利场》这部小说。萨克雷写小说不甘心仅供消遣,而是希望能够寓教于乐。萨克雷在作品中不是隐身的,常常会直接闯入文本中对某一事件或者某一人物发表评论,所以这种“寓教于乐”的色彩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刻意。而且他写小说力求客观,不以他本人的喜爱或愿望而对人物和事实有所遮饰和歪曲。



他在作品中把一个个更为全面、客观的人性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善良人物也有其软弱的一面,狡黠人物也有其温情的一面,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善良与狡黠、善与恶,在萨克雷的笔触之下,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全篇小说里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该小说的副标题就是“没有主角或者没有英雄的小说”(A novel without a hero),这也就是现代所谓“非英雄”小说。


这部小说有时被看作维多利亚家庭小说的开端。小说以木偶戏作为构思的框架,这其中的叙述者,是不可信赖的,这就是文学领域常说的“unreliable narrator”。行文到最后,尽管蓓基本人曾犯下很多错误,但是萨克雷在一定程度上让她成为了一个“英雄”,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反英雄”。


那么什么是反英雄呢?“反英雄”指的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不具有传统的主角式品质,像是理想主义,勇气和道德,但是却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主角。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爱米丽亚,并没有成为“英雄”或者说“主角”,是因为萨克雷意在说明,“一个文学虚构人物所能具备的最高的美德就是引发人们的兴趣。”而爱米丽亚在小说中的人生并没有实现这一点。


这本书的书名来自17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班扬的长篇小说《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里面描写的“名利市场”。在《天路历程》里,那个“名利市场”是指朝圣者路途中的一个站点:在这个名为“名利”或者“虚荣”的小镇上,举行着永不落幕的交易会,这里的人们对世间万物或者世俗的名利有一种罪恶式的依恋。


《名利场》这部小说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们先来说一下蓓基•夏泼,这个人物可以说是一个多元混杂体,让人又爱又恨。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意志力很强、很有心计,但身无分文、年轻、出身贫贱,社会地位低微,这些都是她身上的标签,她决定靠自己的努力谋得社会上的一席之地。


离开学校之后,蓓基暂时住在她的一个朋友爱米丽亚的家里,这位爱米丽亚的心肠很好,是个心地善良、头脑简单的女孩子;和蓓基显著不同的是,爱米丽亚是一位富家女,她出生于富裕的伦敦商人家庭。因为这位有钱的朋友,蓓基有机会遇到了穿着时髦又十分自恋的乔治·奥斯本,以及爱米丽亚的哥哥约瑟夫。


约瑟夫是一个虚荣心极强但是很富有的人,他在东印度公司做薪酬丰厚的收税官。蓓基想借助婚姻实现逆袭从而摆脱贫穷,便试图引诱他,渴望能嫁给这位大腹便便的收税官。但她最终失败了。那位自恋的乔治·奥斯本有一个好朋友,叫作都宾少佐,他深爱着爱米丽亚,但是只能在心里默默祝福她,暗地里帮助她,因为爱米丽亚所有的关于爱情的幻想都集中在乔治身上。


蓓基在和爱米丽亚的家庭告别之后,按计划来到了克劳莱家,做了克劳莱家两个女儿的家庭教师。她在这个家庭里十分有趣的言行吸引了老克劳莱先生的注意,所以在他的第二任妻子去世之后,他就向蓓基求婚了。


然而,他接着发现蓓基已经偷偷地和他的二儿子罗登结婚了。老克劳莱先生同父异母的姐姐,也就是罗登的姑母、一直未婚的克劳莱女士十分富有,她继承了她母亲的一大笔遗产,整个克劳莱家族都希望讨得她的欢心从而继承她的财产。


在爱米丽亚的父亲约翰•赛特笠破产之后,势利而忘恩负义的老奥斯本,也就是乔治的父亲,不许乔治再和爱米丽亚结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名利场中的纠葛与爱恨都直接与金钱和利益挂钩,而各种角色附炎趋势、追名逐利的形象也被萨克雷描写得十分生动和深刻。一旦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的利益往来被终结,很多人性其他的阴暗面也就暴露了出来。


为了爱米丽亚的幸福,乔治的好朋友都宾力劝乔治娶爱米丽亚,乔治最终和爱米丽亚结婚了,但是也因此而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18153月,当战败的拿破仑从其流放地——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逃离并重新攻占巴黎的消息传来之时,乔治、都宾和罗登都被派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参与了攻打法国军队的联军,爱米丽亚和蓓基也随军出发。


新婚燕尔的乔治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妻子爱米丽亚感到了厌倦,而活泼风流的蓓基反倒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这让爱米丽亚非常的难过。在一次舞会上,乔治递给蓓基一张纸条,邀请她和他私奔,但是滑铁卢战役接着就打响了,军队很快就开赴战场。乔治最终在战争中阵亡了,而都宾和罗登都在滑铁卢战役中幸存了下来。


在战争之后的巴黎和伦敦,蓓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择手段地攀高结贵,开启了自己的上升之路,整天过着追名逐利、骄奢无度的生活。蓓基和罗登整日出入上流社会、貌似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欠下了巨额债务,后来罗登因为欠债被逮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蓓基奢靡无度的生活和对名利的无尽追求。


斯丹恩勋爵给了蓓基很多钱财和珠宝,但是蓓基并没有把这些用来救她自己的丈夫。罗登从监狱里被释放出来之后,回到家发现蓓基正在亲密地给斯丹恩献唱,这一幕验证了他的假设,也就是两人之间肯定有着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罗登盛怒之下狠狠地揍了斯丹恩勋爵,罗登和斯丹恩为此事都很愤怒,随后也都离开了蓓基。丧失了丈夫和自己的信用的蓓基,只好离开了英国独自流浪。


在经历了12年的印度军旅生涯之后,都宾回到了国内,表达了他对爱米丽亚始终不渝的爱情。都宾后来促成了爱米丽亚和她的公公,也就是乔治的父亲老奥斯本之间的和解,最终爱米丽亚和她的儿子乔杰获得了很大的一笔财产。


爱米丽亚、约瑟夫和都宾后来在外地度假时又遇到了穷困潦倒、整日靠赌博诈骗维持生计的蓓基。蓓基整个的生活已经全部堕落了,她每天饮酒、赌博,不择手段地弄钱维持生计。


这几人见面后,蓓基故技重施,再一次靠着半老徐娘的姿色,吸引了糊涂的约瑟夫的关注,于是约瑟夫劝说爱米丽亚让蓓基跟他们同住,但是都宾警告爱米丽亚千万不要这样做,因为蓓基曾和她的丈夫发生过不清不白的关系。爱米丽亚却认为都宾的说法玷污了她对丈夫美好的记忆,这让她和都宾之间产生了很大的隔阂。


后来良心发现的蓓基给爱米丽亚展示了当初乔治约她私奔的纸条,并告诉爱米丽亚她应该选择和忠诚的都宾在一起。爱米丽亚最终意识到完美的乔治只不过是她的一种幻想,并终于接纳了都宾的爱情,返回了英国。约瑟夫和蓓基则继续留在了欧洲。约瑟夫完全被长袖善舞的蓓基控制,死后留给了蓓基一笔财产,并使她回到了英国,过上了一种体面的生活,小说中提到说:她身边“有极好的人都帮她说话,认为她一辈子受了冤屈。她也有冤家,这是免不了的”。小说到此就结束了。


小说的结尾呼应了开头的木偶戏片段,说:


“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来吧,孩子们,收拾起戏台,藏起木偶人,咱们的戏已经演完了。”


大戏落幕了,情节收尾了,当我们再反观这部小说时,请问听众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它的副标题呢?——“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


现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所有的人物都在某种程度上有弱点,都不是完美主义式的英雄人物或角色。即便是最富有同情心的,心地纯善的人也有其弱点,比如都宾,容易陷入到一种空虚和悲伤之中难以自拔。但是在所有的人物中,也没有哪一个展现在读者面前时,是全然邪恶的一面,即便是看似操控性很强、道德上有显著缺陷的蓓基•夏泼,也有她值得肯定的某些方面。


这部小说是对社会整体层面的讽刺,但是这又不是一部变革式的小说。为什么没有变革效应呢?因为在小说中并未体现出社会或者政治上的改变,也没有指明道德上的完善能够改变社会的性质。这部小说是作者只是以讽刺的笔触描绘的社会画像。在这幅画像里,萨克雷是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他时常会跳脱出来,把他笔下的人物和演员或者木偶相类比,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点有点儿类似于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元叙事笔法


在萨克雷笔下,爱米丽亚开始时是一个热心肠的,很善解人意的女孩,尽管很多愁善感,而且有点过于天真烂漫,但是在小说的结尾,她又在作者的笔触下,被暴露出幼稚浅薄和空虚的一面。


都宾一开始给人的印象是很忠诚,很慷慨,甚至没有意识到他自己身上的诸多美德。但是在小说的结尾他又在一定程度上被展示为一个悲剧式的愚人,一个自身责任感的俘虏,他知道自己其实是在爱米丽亚身上浪费精力和爱情,但是始终无法将她从生活中和心目中抹去。这就使小说体现出深刻的复杂性和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有时,评论家也会把《名利场》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互对比。不过托尔斯泰的笔触更多的是强调史实性的细节,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以及战争赋予主人公身上独特的印记与决定性影响。而萨克雷关注的是英国中产阶级和上流贵族社会的生活场景,是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冲突,来深入揭示主人公的心灵和思想,从而针砭人性的贪婪卑劣、狡诈虚伪和唯利是图,揭示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阴暗残酷、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等特征。


在萨克雷的小说中,历史性事件有时并不会对萨克雷笔下的主人公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些主人公骨子里的特质并没有随着时间或者环境的改变而彻底改变。这与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显然是有所不同的。


这一讲我讲述了《名利场》的创作背景和主要情节,我们也了解了萨克雷的生平,见识了他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下一讲,我们将从细节入手,更深入地解读这些灵活生动的人物。通过今天的讲述,有没有哪一位已经让您觉得特别有趣了呢?感谢您的收听,我是生安锋,我们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椿以明

    希望老师把嗓子打开些发声。声音听着像是夜晚熄灯后的窃窃私语。还希望老师把速度降下来,整篇都太赶了,像是要赶飞机似的很着急。感谢老师!

    風有灵溪 回复 @椿以明: 0.75倍速刚刚好

  • 1780420trzh

    英法文学对于这种社交场合的描写很类似,有才华的穷困人要想追名逐利获得地位,似乎格外的困难与残酷,正如高老头中的年轻人拉斯蒂涅也是,他彻底抛弃了自己的良善才开始平步青云,或者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地位。这与中国古代的情形似乎略有不同,中国的科举制度使得真正有才华的人都不会很痛苦才能获取高位,就算是不得志如苏轼,也会在生活中,自己所习的知识中汲取力量,全然不似西方似的对名利极其执着。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望王老师指教。

  • 爱小祺

    安老师的声音太催眠了。第二集我反复听了五六遍了,基本上都是听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睡着了。

    酸菜包子123 回复 @爱小祺: w我已经听了不下十遍了,好多在这里卡着

  • 欣然晚晴

    读罢这部作品,觉得作者是在用名利场上形形色色各种人物的生活来反映人性,错综复杂,人性本是如此,至今也没人能够绝对的述说人性到底是怎样的。凡事总是正反两面,阴阳相对,就像白天黑夜的交替,爱米丽亚如此,蓓基也是如此。

  • 上进少女

    其实老师讲得很好,只是他不大习惯这样的录播,情有可原,大家互相体谅,咱不看形式,听内容,看内容就好。

  • 峰alin

    讲课的功夫需要提高,这节文学课宁愿看文字都不愿意听老师讲课~

  • 阳阳的糖果屋

    作者用幽默泼辣的笔法,通过机灵、放荡不羁的贫苦孤女瑞蓓卡·和善良、温柔、懦弱的富家女爱米莉亚的命运轨迹,真实再现了一个追逐名利、尔虞我诈、腐化堕落的社会。

  • antonio_3g

    咋都开始读稿子了、那我自己看文字不好吗👎

  • 1763362aqdb

    能感受到喜马拉雅是真的认真在做这个节目,背景音乐真的配的刚刚好,这位老师的声音我好喜欢,娓娓道来,善与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没有英雄的小说,没有明显的主角,力求客覌真实,寓教于乐,这样的书更值得这个亦没有绝对善恶的时代的我们去读,感谢老师的讲解,感觉自己又涨了知识

  • 陈璇_南京

    老师引用的那句话应该是出自于《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