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阿Q正传》| 关于中国革命的预言

18.《阿Q正传》| 关于中国革命的预言

00:00
18:30

重读鲁迅,今天是第十八期。

我们继续读《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的界定 


上次我们讲到了精神胜利法的三个层次。

说实话,我自己也采取过第三种方式,用自虐的方法虚构事实,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希望自己真的发高烧而不用去上学,或者希望自己血压高来要病假,等等。


关于精神胜利法是有不同的界定的,也就是说,对于《阿Q正传》的主题是有不同的解说的。

第一种说法认为,《阿Q正传》表现的是阶级固化当中的弱者生存策略;

第二种说法认为,《阿Q正传》反映的是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第三种说法认为,《阿Q正传》体现的就是普世价值,这是普遍的人性弱点。


按第一种说法,只要阶级分化严重,阶级矛盾突出,社会缺乏必要的上升阶梯和减压器阀,“阿Q们”的屈辱感就会始终存在。人们总是被看不起,所以只能用看不起别人来宣泄,正所谓“欺软怕硬,自欺欺人”。

 

第二种说法认为这是中国的民族性。这其实也是鲁迅的说法,但区别在于适用的人群不仅限于弱势群体。权贵之人也需要阿Q精神才能生存下去。鲁迅认为的国人在过去数千年中被不合理的统治,做了奴隶,又想上升为奴才,想做主人,其实就是要做奴才。这种国民性在鲁迅看来,是过去上千年中国大部分时间被异族统治所造成的现象。当然今天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再多的异族统治,最后还是中华文化胜利。这是如何看待国民性的问题。

 

第三种说法认为,这不只是中国人的问题,全世界的人都有这样的情况,欺软怕硬,自欺欺人是普遍的人性弱点。罗曼·罗兰就认为《阿Q正传》这部讽刺写实的作品是世界性的。

 

我在不同的地方上课,学生们对小说主题的认识也是不同的。美国UCLA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这是阶级固化秩序当中的弱者生存之道;上海、北京大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国民性;香港的学生认为这就是普遍的人性。而且很多同学认为,阿Q精神有它的好处,比如比较低的自杀率,比如中国人乐观看待生活的态度,等等。


屈辱感与如何处置屈辱感 


最近重读鲁迅,深深感受到屈辱感是《阿Q正传》的核心。

人,尤其是失败者,必须处理安顿自己的屈辱感,否则就活不下去。所以即便是成功者,在某些方面也需要妥协,也会有失败,也背负着屈辱感,也需要各种处理安顿屈辱感的方法。


再次回顾鲁迅的身世和童年,我们可以发现,他从小就被迫要同屈辱感打交道。无论是少年时期的药铺、当铺柜台,乡间有人造谣传他偷窃家中财物,还是离家赴日求学时被日本人歧视。所以鲁迅的弃医从文,或许不完全是爱国的原因。


鲁迅后来和周作人编书,只卖出二十本;做教育部小官员钞碑,志气也得不到施展;再加上鲁迅一直耿耿于怀的婚姻,这些都是屈辱。鲁迅自己,可以说是半个超人,半个阿Q。超人的任务就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他在小说的俄文版自序里说:

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


日常生活当中,儿子打老子、自打嘴巴之类的事情当然少见,但有很多细节是惊人相似的。比如“我们先前阔多了”这样的言论,在报纸里经常都有。阿Q被赵太爷打嘴巴后出了名,他起初愤愤不平,可是忽然想到赵太爷的威风,现在赵太爷是他儿子了,所以他渐渐又得意起来,又觉得赵太爷还是高人一等。

现实中一些文人知识分子,他们被批判本来是没有道理的,可他们常常公开或悄悄的说批判来自高层某某,好像批判他的人高人一等,被批判者也光荣一些。被强者欺负罢了,尤其不能容忍同属弱势集团的人们。


阿Q与王胡比赛吃虱子被抢了风头,这在阿Q记忆中是生平第一次屈辱。现实中很多文人平反之后,没有向元凶追究责任,反而非常纠结当初迫害过自己的同行、同僚、同事。还有一种情况更为常见,就是受尽种种侮辱,但总有一个方法可以挽回自尊,那就是“摸小尼姑的脸”。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受了几十年的冤屈磨难,偶尔得志,不报旧仇,反而向更弱者施行同样手段。


中国革命的预言 


除了精神胜利法以外,《阿Q正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小说中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有关中国革命的预言。


在写实层面上,鲁迅写的是辛亥革命的故事,在客观上的象征层面却预言了后来几十年的事情。

写实层面上,阿Q到处受欺负,后来又因为向吴妈求爱有伤风化,在村庄里陷入了困境,于是就到城里去了。过了一阵回来居然神气了,很有资本主义转型的样子。阿Q为什么要参加革命呢?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这说明阿Q革命的第一个理由是泄愤,屈辱感的宣泄。接下来就是阿Q革命的想象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 Q !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注意,他第一个要报仇的,是比他地位更低的弱者,其次是压迫他的老爷。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阿Q已经在想怎么指挥下面的奴隶了,想做主人了。更进一步的想象: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我们试想一下1966年抄家的红卫兵们,如果读到鲁迅50年前写的这些阿Q的想象,不知会作何感想。他们也会想象革命大军的前进,其实就是几十个学生凑起来;想象自己要打的最恨的首先是什么,其实就是同班同学“小D”和校长领导“赵太爷”。打哪个饶哪个,想想都过瘾。


总而言之,阿Q革命的动因:

一、泄愤复仇,宣泄屈辱感;

二、夺人财宝和女人自己享受。


革命有两种,一种叫“平民革命”,一种叫“贫民革命”。

平民革命追求自由平等;而贫民革命,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抢东西,睡地主老婆。阿Q是第二种。鲁迅只是虚构了一个乡下的阿Q,睡在一个土古寺里想象造反,却无意当中给今后几十年中国革命做了精彩的预言。


总体来说,阿Q还是一个奴隶。在革命当中他想做主人,其实这样的主人也是奴才。对下是主人,对上便是奴才,今天是主人,明天可能就是奴才。阿Q是不幸的,糊里糊涂被人枪毙,最后还没唱出一句豪言壮语,圆圈都没画圆,吴妈看戏都没看到;但阿Q也是幸运的,他来不及做成一个革命党的奴才,否则等他的革命成功做主人了,想想他会如何对他的同志,如何对他的上司,如何对他的敌人。

 

刚去世不久的王富仁说,《呐喊》是中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说得真好。虽然我和他对“革命”和“镜子”的理解都不太一样。


我们下期继续。


预习通知 

下期继续主讲《阿Q正传》,出自小说集《呐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华虹

    学识也浅,见识也微。偶然想起阿Q的“Q”,颇为刻画当时乡间“庸众”的形象,便以为是一家之独见,窃为自得。这一回才知前人早有论断,惭愧。先生每讲到鲁迅所贬之时弊与如今之现状,乃显鲁迅之伟大而叹世风之不前,又联想到熊逸先生在他的《春秋大义》中随手举数例说明当下学界探讨、研究、争辩的一些问题,其实不过是前人探讨、研究乃至争辩过的老问题,我辈惶恐,我辈汗颜。环顾当今报章媒体,略有些关乎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的,开口创新,闭口超越,其实能将前贤的成果好好梳理、总结、消化、吸收就好。都说目下没有大师,可大师总不会横空出世,也没有规律说多少年内必须有几个大师,没有积淀,何来大师?一点愚见,先生见笑…

    随便都有人用 回复 @华虹: 这篇文字,读起来真酸。

  • summerfish_8n

    终于理解读历史就是读现代的意思了,一篇经典的鲁迅文章便能看出现代的世间万象。不管科技如何演变,骨子里的人性却依然如故,人文和科技两驾马车差距真的有点大,什么时候我们追求的是真正的自由平等呢?

  • 听友120624159

    安顿自己的屈辱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 何喵儿

    笑死了😂,子东老师实在搞笑,声情并茂的各种拟声词

  • 月亮下的小白菜

    我觉得装病和啊q的打自己不太一样的,装病是达到一个真实的事实,可以休息。打自己然后再虚构一个目的以为是打别人

    喜欢文学的喵喵 回复 @月亮下的小白菜: 我也觉得,装病这个和受到屈辱后的自残行为不太一样。听到这的时候感觉有点怪

  • 杨飞飞飞

    刚刚《看理想》读完了许老师的20世纪小说 没满足 这里来再听 谢谢!

  • 宅女_tv

    这是在说《人民的名义》

  • MrWong_4r

    最可怕的问题在于,阿Q并不知道阿Q是阿Q。

  • MadMadRain15

    又是很精彩的一集!国人如何对待权利,如何对待屈辱的问题让人思考。许老师,我觉得开始讲小说后,收听体验更好了。好像更容易“听进去”(英文叫register)。也许是鲁迅的散文用字往往拗口(读书时看文章大家就这感觉),听语音时可能对观众有个时间差。小说就好一些。当然也有可能你读小说时,“带着角色(in character)”来读,多了很多趣味。哈哈~

  • 维尼宝贝pooh0608

    人为什麼会有阿Q精神?原因在於自己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