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朝:永恒的目光和文化的本意

汉王朝:永恒的目光和文化的本意

00:00
14:52

恭喜第三批(20名)课程购买用户,你们在众多走心评价中脱颖而出,每人获得一本余老师签名书,名单(喜马拉雅昵称)如下:

@囡囡ZL  @高小灰灰  @nbxxza  @蒋翊涵  @鹰城张洋

@小罗笑哈哈hahahaha  @1854810pnh  @欣宝宝爱学习

@慕云庄大帝  @1599805zztq  @书国草民  @慧爱_vj

@1392585kohs  @子溪草  @嘉爱妈妈  @赵敏营养师

@Gary_ta  @欢乐妈咪_25  @霜刃未曾试_bg  @阅读与悦读

请以上朋友微信添加课程小助手【xmlyfm2018】,私信您的收货地址。

————————————————————

课程金句 

点击保存图片,分享今日课程金句到朋友圈

今日文稿 

好,开始今天的课。大家还记得吗?我在前面讲过,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永恒的底盘,汉王朝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永恒的框架,提供了一副永恒的目光。上次讲的是汉王朝树立的道家、儒家、佛家这三足鼎立的框架,还没有讲目光,那么今天我们就要讲那副永恒的目光了。


大家再回忆一下,秦朝打下了永恒的底盘,汉朝树立了永恒的框架、提供了永恒的目光。我们现在讲那副目光。


其实任何专家学者都有自己的目光,有的目光还分外锐利深刻,让人们深深佩服,但是有没有一副目光成了整个民族数千年的共同目光,这几乎没有可能。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一副,这就是司马迁的目光。


司马迁的目光 

由于司马迁的著作《史记》,后来成了全部二十四史的母本,因此他的目光也成了以后几千年间所有历史学家目光的母本,代代延续。正是代代延续的目光,使全部历史获得了比较近似的精神价值归向,进入了上下相通的一种文化传承系统,这便使得中国历史更中国也更文化了。


大家都知道文天祥写的那两句诗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就是指史册,也就是历史评价。可见,文天祥他们都相信中国史册当中有基本共识,而这种基本共识永远悬在头顶,谁也逃不掉。我可以肯定中国史册当中的这种基本共识,主要来自于司马迁。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当中这样写道,我读一下,我说:


是他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成了历史中人,有了他历朝历代的所有的王侯将相、文人墨客、大侠巨商在做每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起身后也许会有一支记述之笔、评判之笔,笔端所蘸的不是墨汁,而是人间正义、千古是非。因此他们会徘徊,他们会犹豫,他们会苦恼,然后一笑,终于做出了比较像样的选择。


很多年前,我为北京大学各系学生讲授中国文化史,曾把不少篇幅留给了司马迁。当时听课的北大学生可能还记得,我随口朗读一下当时留下的课堂记录,你们再听一遍。我当时说:


中国出版过一套考究的二十四史,装在一排檀香木的书柜里,书柜上有很多小门,门上用隶书雕刻着每一个朝代的名称,于是一场场烽火狼烟,一次次改朝换代,全都封进了文化的檀香木里边,不再嚣张,不再堂皇,只有归拢,只有安顿。但是突然像被秋天的凉水浇了一般,我们突然看到一排排书架的最后,站着一个脸色苍白、身体衰弱的男人。汉王朝拥有了司马迁,又残害了司马迁,结果大家看到了,在浩荡历史面前,汉王朝既因为他而骄傲,又因为他而羞愧:骄傲可以骄傲到雄视百代,羞愧可以羞愧到无脸见人。


司马迁的悲惨遭遇在历史书里边都能够读到,我就不细说了。我只想表达内心的一种隐痛,那就是这位给了中国人一副永恒眼光的人,我们的眼光却不敢在他的身上停留太久。他这个瘦弱的男人,难道体现了一种必然吗?就是只有经历惊人的苦难,才能产生惊人的体验,然后投递惊人的目光。但是想着又不忍,他也是一具鲜活的生命啊,他的忍受让我们难以忍受。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在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前些日子我正好在编写《古典今译》这本书。为什么编本书呢?因为近几年端午节纪念屈原,很多年轻人喜欢朗诵我翻译的离骚,因此出版家们希望我再译一些篇目。我正在想的时候就决定,篇目再少也要加一篇司马迁的自述,这个自述叫《报任安书》。为了这篇文章,我在《古典今译》这本书的自序当中,还专门做了说明。我要把这个说明朗读一下:


我选择的《报任安书》是《史记》之外的一篇自述。请想想看,一位即将完成中外历史上最伟大史学工程的旷世学者,竟然因为一番温和的言论,承受了人间最屈辱的阉割之刑。他没有自尽,只因为无法放弃那个伟大工程,他要把内心的这种隐痛讲给一个人听,而这个人也即将被处以死刑。因此,这是从一个地狱之门挤向另一个地狱之门的奇特的苏醒,今后几千年中国人最重要的历史课本,就在这两个地狱之门之间产生。这里边隐藏着多少巨大的人格力量,简直难以估量。


记得我在前面说过,不管秦始皇做了多少大好事,焚书坑儒却是一件永远也翻不了案的大坏事。同样,不管汉武帝做了多少大好事,残害司马迁也是一件永远也翻不了案的大坏事。原因是这两件事是直接伤害了文化和文化人。


司马迁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巨大贡献,我将会在中国文脉的单元里边细讲,这里只是把它作为汉王朝文化业绩的一部分来展示。大家不要忘了,汉王朝的文化业绩是两项,一是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永恒的框架,二是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副永恒的目光。这两项,前面这一项参与者众多,从皇帝大臣到文人学士,浩浩荡荡;后一项,这完全由一个人完成,连一个帮手都没有。


这就是文化工程和土木工程的巨大区别了。文化工程最重大的构建常常完成于孤灯夜雨之中,参与者只有一个人,而且往往是不很健康的一个人。但是,正是这个孤独的人使漫长而显赫的时代,出现了超常的文化重量。司马迁对汉朝是这样,其他朝代其实也同样如此。


凿通的故事 

说到司马迁还是要回到他的时代,那个让汉民族和汉文化都认祖归宗、扬眉吐气的时代。汉武帝又在做好事了,他为了借助外力一起对付匈奴,希望中国能够和域外沟通。这是一个军事政治课题,但说到底还是文化课题。


他派出的使者张骞担负的任务很多,但历史承认最终还是文化使者。在史书上,他和张骞发起的通西域这件事,被称之为凿通西域。这个凿通的“凿”字非常形象,好像是用一把凿子一点点的去开凿原先阻挡在路上的一座座石山,终于凿通了。这个“凿”字表明工程很艰难,进度并不快,但工匠的决心很大,目标明确,那就是一定要与山那边沟通。请注意,是凿通,而不是打通,用的只是最平和的工具——凿子,而不是大刀长矛。


本来汉武帝是很能打仗的,他手下也有一批名垂史册的必胜将军,但对于辽阔的外部世界,他不用兵,他平常用兵也只是为了扫除疆域边防的战祸。对于他很不了解的西域,他放下了刀剑,拿起了凿子,这种和平主义的思想带来了和平主义的结果。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他一凿子、一凿子凿通的就是丝绸之路!


六年前我在甘肃兰州召开的一个国际论坛上演讲,说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当时很多人听了有点不习惯,因为按照世界历史的传统观念,人类文明的第一通道应该是地中海。但是,我解释道,丝绸之路和地中海通道的最大的区别,是以和平为主调还是以战争为主调。因为我们所说的是文明第一通道。


这几年从国外出版的一些著作当中知道,不少西方学者的观点也随之变了。汉武帝有能力征战他国而不远征,这使他与世界上其他帝国的君主,划出了明显的界限。只要稍稍了解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早在汉武帝之前,亚洲、欧洲、非洲的那些古文化的帝国,都已经一次次的打得昏天黑地。远征,远征,远征,已经是一个帝国的一个帝王的最高荣誉所在。远征的目的是要打败对方的帝国,俘虏它的臣民,消灭它的文化。


这种事汉武帝不做,后来的皇帝也不做。因此验证了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本性。这在两千多年以后,2005年7月20日,我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演讲中国文化自古以来的非侵略本性,也请出了汉武帝作为例证。我一直认为,为这种非侵略本性打下基础的,正是武功赫赫的汉代。因此,不跨国远征,便成了一条永恒的承诺。顺便说一句,这条永恒的承诺,后来也成了中国文化长寿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世界的古代,任何跨国远征都是文化自杀,这是个大课题,我今后还会专门讲述。


现在我们可以完整的概括汉代对于中国文化作出的三大贡献了:


一,树立了一个永恒的框架;二,提供了一副永恒的目光;三,留下了一条永恒的承诺。


因为讲到了汉武帝派张骞凿通西域,我想到了一件有趣的往事。在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考察人类古文明的遗址,到了波斯帝国的故地伊朗,德黑兰早就计划修地铁,但也由于两伊战争工程停了,这次结束以后工程进展缓慢,当地的民众就贴出了大标语,用波斯帝国公元前六世纪的居鲁士大帝的口气问,德黑兰的地铁怎么到今天还没有凿通呀?


把老祖宗一抬出来,政府就急了,赶紧国际招标,中标的就是中国。我去的时候,很多中国工人已经在那挖凿水道很久了,他们从传媒上知道我的到来,就派人到旅馆邀请我去演讲。我以为长期在外面考察,很久没有吃到中国菜,也就兴冲冲赶去了。


我参观了他们的工程,就在演讲中讲了汉武帝派张骞凿通西域的历史。我说,那第一凿起自汉代,现在汉代的凿子交到了你们手上。我还说,我们过去总喜欢讲战争的故事,为什么不多讲讲凿通的故事呢?战争很可能是在破坏文化,而凿通却一定有利于文化。因为,文化的本意就是凿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tuantuan3398

    听老师的课,有两次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无奈合起双眼欲拦之,然终究还是抵挡不住内心思绪情感的涌动,那是一种初次体验的震撼与理解。宏大的视野,深刻的目光,公允的评说,即便温和地道来,却也压抑不住老师在对中国文化深沉的追问、求索中满溢的深情与热爱。中国文化的温暖、深沉、丰富、厚重、坚毅与活力,在一次次被讲述中彰显得愈发清晰,让人不由得想去亲近、膜拜,因尊崇而仰望。

    whisper阿洛 回复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因为为中国而感动啊

  • 绛青雪

    工作日的每天清晨,在上班途中听着余老师春风化雨般的声音,感觉整个人都儒雅了起来

    菜鸟咸鱼嗷嗷 回复 @绛青雪: 儒雅个锤锤

  • dobao

    永恒的目光,永恒的承诺。听到余老师给德黑兰修地铁的中国人讲现在汉代的凿子交到了你们手上,眼眶湿润了。文化的本意就是凿通。感谢余秋雨老师,感谢喜马拉雅请来余老师。

    光明之子we 回复 @dobao: 嗯嗯,感谢喜马拉雅提供的学习平台,更感谢喜马拉雅请到了余秋雨老师

  • 青柚柠柠

    “汉武帝能征战而不远征。”就这一句,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能被后世称为“大帝”,想必除了能力卓越,胸襟和气魄更是关键。而秋雨老师由此引出的“一条永恒的承诺”,更是醍醐灌顶,让我感到文化传递千年的生命力,历久弥新。

    菜鸟咸鱼嗷嗷 回复 @青柚柠柠: 火星人,你没见过世面,地球很危险,还是快回火星吧😄

  • 青青子衿Jude

    秋雨老师对秦汉王朝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功过评价中肯,总结精辟,观点新颖,真正给了我们一次文化的梳理和盛宴!为了吃透每节课的内容,每节课我都反复听好几遍,再看讲义。感谢秋雨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文化大餐!

    海洋_2018 回复 @青青子衿Jude: 我是不敢称师的,只得仰望和献上虔诚

  • 萌萌的黎明爱听书

    司马迁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这个伟大仅仅是因为他能不怕艰辛,撰写《史记》,让华夏后人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余老师今天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目光看待司马迁,他给后人留下的还有一个永恒的目光,更是让当政者或者握有权力的人时刻意识到背后永远有那么一双坚定,正义的眼睛注视着自己,这双眼睛让他们做事不在一意孤行,而是三思而定。谢谢余老师,感恩。

  • 听友112190164

    中华文明真的是博大精深,有这么伟大又丰富的文化背景,突然感觉作为一名中国人很自豪啊!越学习越想努力,现在的社会风气很浮躁,所以要学习一些深厚的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素养,少喝一些心灵鸡汤,少读一些功利性的成功学,不要相信现在的读书无用论,读书向来都不只是为了换取物质条件的,更重要的是会让你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依然能够保持好的心态,依然能够对生活充满热情!学习文化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真的触及心灵!

    第一劍客 回复 @听友112190164: 因是中国人而对我们的文化充分自信,豪情万丈!也更充分相信,明必定受八方来客仰慕膜拜,重现那昔日的辉煌!今我辈只需静享华夏文化的陶醉。

  • 罗桂春

    文化的本意就是凿通。

    小小桃源 回复 @罗桂春: 主要是汉武帝同学四面开花打不过来了,只好和西域怀柔了,张骞被匈奴关了十几年,有点空凿凿就不错了

  • 听友200295330

    我也晒一晒笔记,记得时候总是纠结,感觉余老师的每个观点都是那么精准独特,思想逻辑是那么严谨有序,漏记哪一个都很心痛,哎呀,只叹我这根干枯枯的小苗,才遇到余老师如此丰富的文化滋养,我只有吸收,吸收,再吸收,全吸收。说不定哪天文学的、文化的那根神经觉醒了,我对余老师的知识就系统化了,笔记也更简约、更美观了!

    喜欢读名著的鸭子 回复 @听友200295330: 笔记记得太棒了,我想看你笔记的全部

  • 妮可NICOLE

    每一次听余秋雨老师的讲述课,都会非常感动。秋雨老师带着审视,判断的目光,更带着跨越时空的温情,让我们在中国文化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江重里,心潮澎湃,热泪滚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