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篇)69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孟子篇)69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00:00
13:2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王蒙,我们讲孟子关于义的重要性的说法。前边我们已经讲了,孟子一见梁惠王就争论起来了,梁惠王是希望孟子讲讲,做点什么事情能够对他的国家更有利。但是孟子认为集中精神谈利是危险的,要谈义,要谈义理,要谈大原则,大道理。


人家也是问他,说你非常喜欢辩论,这一点和看《论语》有很明显的不同的感觉。《论语》孔子在那娓娓而谈,在那儿加以引领,加以分析,尽量说得很亲和,很恰当。但是孟子一上来就辩论上了,但是孟子讲我并不是好辩论,我是不得已,因为经常碰到和他的理念不一样的地方。


刚和梁惠王辩论没有多久,又和齐宣王辩论上了,因为齐宣王表示他还有大欲,他有很大的愿望,还没有做到,而且他自己还不说。孟子也很聪明,说我明白了,你是要开疆扩土,要臣服秦楚。因为齐国在那个时期是一个大的诸侯国家,那么能够相比美的,就包括了秦国和楚国也是两个较大的邦国。


孟子他很尖锐,他很犀利,就批评齐宣王,就是你没有从实行仁政,没有从获得人心这点上来追求你邦国的发展,而你是想靠军事的力量获得邦国的发展。他还分析一个小的邦国和一个大的邦国,打仗能胜利吗?不能胜利。那么你认为你是一个大的邦国,但是你也不过是天下。当时天下只说的还是东周所属的这个地区了,在东周所属的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你的面积人口实力也不过就是占九分之一,你用你这九分之一的实力去和九分之八的邦国作对,你必然是失败的,你这是缘木求鱼,所以就出来了这个成语。


他说你这是缘木求鱼,而且比缘木求鱼还遭,因为缘木求鱼虽然抓不着鱼,还不会造成多么大的危险。可是你如果要是和天下的其他的侯国都作对,人家是联合起来,那就可以干掉你,你是有危险的,他讲这个。


孟子挺厉害,我们看《论语》,孔子他到各地去,有时候受到冷落,有时候受到误解,有时候受到抵制,最倒霉就是这种情况。而较少遇到他讲什么?人家有权力的诸侯乐于接受的这种事情。可是孟子他见着君王,经常是和君王辩论,而且辩论起来毫不含糊,锋芒毕露,绝不向这些君王低头,很牛,跟孔子相比他显得牛一些。


他在另外一个地方,他也提到过,他说都认为晋国和楚国是富国,那么晋国和楚国的君王,他有财富,他掌握着权力,我既没有财富,又没有掌握着权利,但是我掌握着仁义。我的资源,我的实力就是我的仁义。我有仁义,我有道德,所以我不把晋国,楚国他们的君王的权力,君王的财富放在心上,放在眼里,我认为我更有把握讲出能够王天下,用王道来统一天下的真理。


孟子,他是有一股子冲劲的,有一股子牛劲儿的,我想这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孔子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些儒家的主张,做的并不顺利,也有一些人对他也并不重视。孟子非常的忠实于孔子,非常的信仰孔子,他光忠实信仰孔子,到了他这很可能需要更明确一点,需要把调子提一点,需要刺激一下这些有权利的人,这些人不懂得仁义道德的重要,不懂得亲民的掌握人心的重要。


所以孟子多少是有意识的来抬高自己的调门,表现出一种自信,坚决性,表现出他的至大至刚。而且孟子不怕把有些问题尖锐化,辩论的时候,最有名的话,也是众所周知的,就是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他说人生,有时候碰到这种两难的处境,你又想吃鱼,又想吃熊掌,当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你只准能吃一样的时候,我就不吃鱼了,我吃熊掌。当然在今天吃不吃熊掌的问题,还有一个对野生动物的爱护的问题,恐怕是现在不能够说吃熊掌,您不要有这种想法。但是孟子那个时候,可能还不存在这个问题,他就提出来


他说这个话的目的是什么?他就是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舍生而取义也”,这可了不得了。他不但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加以分析,甚至于他认为在某种情况之下,他把义和生命对立起来加以分析,他说有时候你要想活着,你就要违背你自己的理念,违背真理,违背原则。而你要想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就要牺牲生命。可是遇到这种情况之下,我是宁可牺牲生命。


他具体的分析,他说人都喜欢生,但是有些东西比生还重要。人都不喜欢死,但是有些东西比死还令你厌恶,还让你恶心,是你所受不了的。他举例来说,一点吃的东西,吃了你就能活,这个是非常自然,可以接受的事情。但是如果一个人用很无理的方式吆喝你吃这个,那你对不起,我饿着我不吃你那个,我不能够接受你的这种吆喝。如果你用脚踢着吃的东西踢给我吃,用这种无理的方式,哪怕我是一个乞丐,我已经饿了三天了,我也不吃。


他认为人是有尊严的动物,人是有羞耻心的动物,人不应该做让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如果人做了让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生不如死,他活得难受,感到没有尊严,活得屈辱。孟子的观点,在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为了一种原则,为了一种理念,为了真理,为了正义,为了天理,宁死也不屈,宁死也不能干不仁不义,不符合道德,不符合诚信,不符合自己的追求,不符合自己的许诺的事情。


孟子的名言是士可杀而不可辱,就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一个有志于为天下而做某些贡献的人。由于政见不同或者阵营不同,你杀了他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轻视他,如果你侮辱他,那他是宁死也不会接受的。这一点孟子讲的非常坚决,告诉我们生命是很重要的,但是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这个也是全世界的仁人志士的说法。


譬如说匈牙利的诗人裴多菲,他的诗,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个自由到了孟子这,他就若为大义故,最高的道理,真理信念,我可以不要生命,也可以不要爱情,我可以舍生而取义。在我们国家的近一二百年的这些斗争中,那么多的劣势就是舍生而取义的英烈。


那么我们现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遇到利与义的矛盾的时候,甚至于遇到生与义的不可得兼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坚持原则?好,今天我就讲到这里,下一讲在讲亲民和仁政的思想,谢谢大家!


【原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啊繁

    沙发!孟子以王道而坚决,而自信,一生为义利而雄辩四方,他为仁为己任,不卑不亢,逻辑上天衣无缝又苦口婆心,这种精神不知滋养了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成为不屈的民族气节!原来有生更重大,比死更耻辱的活法,这就是儒者的情怀!谢谢老师!

    周日节拍 回复 @啊繁:

  • 仙境兔灵

    孟子比孔子牛一些~♪(^∇^*)~哈哈

  • 127776242嗨

    虚无,慢慢,柔丝

  • 石家庄刘强

    做事要有原则,人生要懂得舍得。

  • 土豆瘦肉丝

    如果孟子遇到庄子,他俩聊啥呢,真好奇

    雅士_we 回复 @土豆瘦肉丝: 孟子比庄子晚一辈。他俩辩论就等于关公战秦琼。不过假设他俩在一起辩论,孟子跟庄子绝对是一个威猛无比,既能打,又能辩;另外一个瘦骨伶仃,讷讷无言。讷讷无言不是说不能够说话,而是无视,不肖说话 ,直接躺平。

  • 听友185054497

    听爷爷讲故事,很亲切,很精彩,很有收获

  • 牙牙cc

    做人要有准则,不应该因为蝇头小利而出卖自己

  • 13804607tit

    有尊严地活着

  • 非草本木

    为王老点赞!

  • 天鹰18640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