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 学和思之间是什么关系?

097| 学和思之间是什么关系?

00:00
15:04

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思辨录: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

卫灵公:吾尝终日不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本集文稿 

有那么多学生跟着孔子学习,程度不一、资质不一。孔子重视因材施教,这个我们已经讲过,而在


因材施教的同时,孔子也有总的教育原则与教育方法。这就是既要注重学习,又要注重思考。《为政篇》记载: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论语》里的名言,也是中国人关于“学与思”关系的最经典论述。这句话中的“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都容易懂,稍微麻烦一些的是“罔”和“殆”这两个字,历代注释的人有些不同的说法。


这个“罔”字一般解释为“迷惑”,也就是“惘然”的意思。如东汉一位叫包咸的经学家说:“学而不寻思其义,则惘然无所得。”梁代的经学家黄侃说:“学问之法,既得其文,又宜精思其义。若惟学旧文而不思义,则临用行之时惘惘然无所知也。”意思是说,你求学时得到了书本之类的学习材料,你光读还不够,还要捉摸领悟它的意义。要是只拿书本诵读而不捉摸领悟它的意义,那么你到可以运用这些知识的场合你就会惘惘然像没有学过一样。


这是多数人接受的解释,但也有古人把它解释成“诬罔”的“罔”,所谓“诬罔”,就是你没有通过思考来领会其精神实质,一到可用的时候就用岔了,就张冠李戴,或指鹿为马了。后来又有学者说这个“罔”是“忘记”的“忘”的通假字,说光读书不思考印象就不会深刻,就容易忘记;还有学者说这个“罔”是受诬受骗的意思,你只读书不思考,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你就容易受骗上当。这些意思作为学习经验意思都不错,不过《论语》原文的这个“罔”字,大概还是最初的那个解释,就是惘然的“惘”,最符合孔子的原义。


下一句,“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字,本意是“危险”的意思。比如《孙子兵法》里有句我们很多朋友都熟悉的名言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能透彻地了解我方和敌方的优劣长短,你怎么打都有得胜的把握,都能无往不利。这两句话,是现在还经常被引用的名言;在《老子》里,还有一句不如孙子这句那么有名,但意思也很好的话,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你知道满足,不贪得无厌,你就不会遭受侮辱;你要知道适可而止,不一味冒进,你就不会遭遇危险,而且还可以保持长久。


“思而不学则殆”的“殆”很多注释家认为也是这个意思。如朱熹注这两句话说:“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你只读书不思考也就是不走心,你就会昏昏然无所得;你要自行其是,却未通过好好学习掌握做事的本领,你就会遭遇危险。


但也有人说,这里的“殆”不是“危险”,而是“懈怠”的“怠”的通假字,你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懈怠懒惰,因为你整天胡思乱想,而学习却没有跟上。还有学者说,这个“殆”跟前面的“罔”是一个意思,都是“迷惑,糊涂”的意思,也就是光“学而不思”你会糊涂,光“思而不学”你也会糊涂。


这个字的解说,现代学者的意见也不统一,但两句合在一起,孔子强调“学与思”要并重,二者缺一不可,这是显而易见的,历代学者也有很好的阐发。比如清代一位理学家,叫陆世仪,他写了本书叫《思辨录》,在书里,他就孔子的话发挥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


我们处在一个人类文明已经有了几千年积累的现代,历史上已经出了那么多大师,留下了那么多的精神遗产,所以你要思考问题一定要先学习,先消化前人的成果。所以“思处皆缘于学”,思,都是在学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但你要有自己的体悟,才能把前人的或他人的东西转换为你自己的东西。你就要在学习前人成果的时候不停地思索,所以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


一位当过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心理学家、逻辑学家,后来去台湾当过政治大学校长,叫陈大齐,他研究孔子,研究《论语》,成就很高,有多种著作。在他的代表作《孔子学说》一书中,他对这两句话做了非常好的阐释。


他说:


“这两句话最足以令人窥见孔子对于学思轻重问题的概括意见。‘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各有‘罔’‘殆’的不良后果,必须‘学’与‘思’互相辅助,才足以抵消恶果而收获实效。由此可见,孔子既不偏重‘学’,也不偏重‘思’,是‘学’和‘思’并重的。他论‘学而不思’与‘思而不学’可招致的恶果称之为‘罔’,称之为‘殆’,把恶果的主要所在说的非常透彻。而‘罔’字用的尤妙,‘殆’字可作‘危’字解释,‘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专靠自己思索而不知取法前人,会招致‘危殆’的后果。有许多问题已试作解答,而在试着解答的当时,曾经走入迷途或曾经走入迂曲的路,有艰辛备尝的经历,后人要有所解答的时候如果专靠自己的思索,也有跟前人同样走入迷途与迂曲的路的可能。要是能够同时注意到学习,取前人的经验为前车之鉴,就可以避免重蹈覆辙,易于走入研究的正道。所以‘思 ’而且‘学’方可步上坦途,‘思而不学’则将招致危害。‘罔’字原是罗网的意思,引申则为蒙蔽,为拘束,‘学而不思则罔’也就是专靠取法前人而不自加思索,则将为前人的思想所蒙蔽,所拘束。前人思虑所得,有很多正确的,值得后人取法的地方;也有不正确的,有待后人改正的地方,如果你只愿意受前人的拘束而不用自己的力量去加以批判和辨别,势必正确的与不正确的一并接收,最后终致混淆正误。‘学’既足以致‘罔’,也足以破‘殆’;‘思’既足以致‘殆’,也足以破‘罔’。故必又学又思,而后使可以安而不危、明而不蔽。前人已走过的迷途和迂曲的路,可以避免不走;前人不正确的思想,可以避免盲目接收。”


而另一位当过北京大学校长的文化巨人胡适则在他的名著《中国哲学史大纲》里对孔子“学与思”的关系作了非常精辟的阐释。他说:“学与思两者缺一不可,‘有学无思’只可记得许多没有头绪条理的事情,算不得知识;‘有思无学’便没有思的材料,只会胡思乱想,也算不得知识。但两者之中,‘学’是‘思’的预备,故更为重要,‘有学无思’虽然不好,但比‘有思无学’害还少些。”胡适说“学是思的预备,故更为重要”,这也是孔子的经验。除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抽象的理论概括,孔子还做过形象的现身说法。这就是《卫灵公篇》里记载的:


“吾尝终日不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的思索,却没有得到收益,不如用这些时间去学习。所以胡适关于“学”和“思”的顺序的论述,关于“学”和“思”的重要性的论述是符合孔子的本意的。然而思可以倒空玄想,学需要实在功夫,所以愿意胡思乱想的人总比愿意实实在在学习的人要多得多。


钱钟书先生就讲过一个故事来讽刺“思而不学”的人。说有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了。他凑巧拿着一根棒和一方布,人急生智,把棒撑着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没有淋得像落汤鸡。他自我欣赏之余,又觉得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应该公之于世。他听说城里有一个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拿着棍,带了布赶紧城去,到那局里报告和表演他那新发明。局里的职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伞来,让他看个仔细,这是对自以为聪明的“思而不学”者的一个画像。然而这样头顶破布,却顾盼自雄的所谓“思者”,历代却层出不穷。


在我们今天,我们也仍然要好好体会孔子关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导,既重视学习,又重视思考,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更好的效果。除了“学和思”的关系之外,“学和仕”的关系也是孔子和他的学生曾经讨论过的,我们下一次再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复旦傅杰教授

    谢谢各位朋友的提醒,现在已经重新上传完好的音频,感谢大家的指正。

    金檀Sophia 回复 @李威_读书: 周六不更新呀

  • 致远书院

    这些人加群好快啊上次七个群瞬间满了,这次第八个也满了什么时候还能加群

  • Meilin美琳

    钱钟书伞的故事太深刻了,吾日三省吾身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和_vvv

    知止不殆

  • 兼明

    受益匪浅!谢谢老师

  • 1561112vzxr

    付教授我付过款还没听完呢,为什么现在不让我听了啊?

  • 岁月天存

    我觉得那个人值得我们学习啊。善于发现,勇于争取。

  • 亮子二哥

    我们的群是多少?

  • 错错1

    希望去掉背景音乐,干扰收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