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 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论语》玄机

003| 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论语》玄机

00:00
15:08

本期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论语: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本集文稿:

今天我们继续讲《论语》对中国人起名字的影响。


孔子最崇拜的人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因为周公创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可惜孔子生不逢时,在他生活的时代,距离周公已经好几百年,世界已经礼崩乐坏,或者叫礼坏乐崩。所以孔子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想努力恢复传统的礼乐文明。论语里记载:“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里记孔子的话,有时用“孔子曰”。更多的时候,连“孔子”也不用直接就用“子曰”。这个“子”字就专门用来指“孔子”。而这个“监狱”的“监”就是“借鉴”的“鉴”的古字,所以这里就读“借鉴”的“鉴”。二代是指比周更早的夏代和商代。“郁郁”是一个经常用来形容完备、茂密之类意思的词。比如我们可以说一片草地“郁郁葱葱”,一片森林“郁郁苍苍”。在这里是形容周代礼乐制度的完备。“文”是礼乐制度。孔子的意思是周代借鉴了夏商两代的文明精华,创立了自己最丰富、最完备的文明,最后他表态“吾从周”——我是要遵从周代的,我是要遵从周代这样的文明的。


大家都知道江南的园林是中国的国粹,而我们要欣赏江南园林,一个最好的向导,就是在上海因建筑学而闻名的同济大学,有一位公认的研究中国园林的大师,叫陈从周。可惜现在已经不在了,活着的话要一百多岁了。陈先生是我的同乡,浙江杭州人。我在这里攀附一下,他也算是我的师兄。他是1947年杭州的一所现在已经不存在的教会大学——之江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八十年代我考入杭州大学读硕士。当年教过他的老师还教过我,所以我开个玩笑,说他算是我的师兄。陈先生从中文系毕业,后来不知怎么七混八混,混成了一个园林建筑大师。所以他的书有两类,一类是偏专业的,一类是偏文学的,他用浅近的文言、流畅的白话写了很多谈经历、谈感想,尤其是谈中国园林之美的散文。他既是园林真正的行家,又有四十年代中文系毕业生的文字根底,所以他的散文就成了各文学出版社的抢手货,人民文学、上海文艺、天津百花、广东花城等一流文学出版社都出过他的散文集,也成为我们欣赏园林的最好向导。


我一开始引了孔子的语录“吾从周”,然后介绍陈从周先生。朋友们已经可以猜到我要说陈从周的名字打“吾从周”来的。也许有朋友会讥讽我,说我读《论语》读出神经病来了,你看到“从周”两字就说是从《论语》来的,你怎么知道它们不会是巧合。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是巧合,陈从周的“从周”就是由“吾从周”里截来的。陈先生前写过简略的自传,现在的书店里,我们可以看到别人写的超过三百页的《陈从周传》。从这些传记,我们可以知道,陈先生名郁文,字从周。


名和字的传统

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没有起字的传统了。所以笼而统之,说名字。而在过去,中国人名是名,字是字。名是生下来前后父母就跟你起好的。小孩不是人,你名字是可以随便让人乱叫的。但男孩二十岁就成人了,要举行一个成人礼。在这个成人礼上要有你的父辈祖辈或者他们请来的朋友给你起个字。从此你的名就不能随便给人乱叫。跟你说话,得称你字,这是必须的礼貌。只有三种人可以对你直呼其名:一是教过你的老师,二是皇帝老子之类有地位的人,三当然是你的爸爸你的爷爷。老师不用说,皇帝客气一点,有时候也称他的老臣字。而其他人要敢对你直呼其名,小则是粗鲁,大则是挑衅,这是中国的礼俗。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礼俗。应该是从民俗演化而来的。远古的初民,分不清名和实的关系,以为起了个名就代表他自己了,所以他的名字跟他的人一样,都是需要受到严格保护,是不能受到任何侵害的。据说现在还有相对封闭山区的老奶奶会告诫孙子,半夜走山路听到陌生人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能应。因为那可能是你某个死去多年的祖先的鬼魂在叫你,你一应鬼魂就被他勾去了。从两千多年前的大诗人屈原时代到现在的某些地区都还有招魂的习俗。招魂怎么招?就是一遍遍叫死去的人的名字,相信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把他的魂招回来。到现在还有两人结了梁子,你地位比我高,力气比我大,我也没法整你,我就拿纸扎个纸人。这个纸人跟真人没有任何相像之处,没关系,只要写上你的名字就可以了。然后我就拿个大头针,扎!扎!扎!这不纯粹是泄愤,而带有巫术的性质。借着名字的的力量,不管你在哪里,我扎两分钟最好你就开始痛了,我扎两个小时最好把你活活打死。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就建立在对名的巫术般的迷信之上,相信名就具有这样的力量。后来对你的迷信没有那么厉害了,但不习惯称名已经成为传统,于是用一个字来代替。我们有很多莫名其妙的古代礼俗,看着好怪,其实背后往往有一个我们现在人已经不知道的古代民俗在起作用。起字的习俗就是这样。


字既然是用来代替名的,因此中国人的名和字之间常常是有意义上的联系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同义,就是我们小学就学过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你儿子成人了,让我参加他的成人礼,让他起个字。我先问你,你给儿子起的什么名字。当你告诉我,你儿子的名,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同义词,因为既可以起到取代你儿子名的作用,又尊重了你给儿子起的原名。所以中国人多数名和字之间都是同义的关系。


比如诸葛亮,诸葛是复姓,名叫亮,字孔明。“孔”是很的意思。“明”就是亮,所以我们经常把它们放在一起说“明亮”,比如说这个会场很明亮。再举三国时的大将,你还记得魏延吗,因为他名叫延,它的字就叫文长。“文”是个好字眼,放在当中衬一下,而延就是长,长就是延,我们现在也常放在一起说“延长”,如延长了工作时间。


李商隐的名和字

还有一种则不是同义,而是出于出于同一个典故,同一个名句的连累而及。我们去一位跟《论语》有关的古代大名人的例子来看一看。唐代大文豪李商隐。诗歌写的好,文章写的好,受到了无数人的崇拜。他的字是义山,“义”是义士的义,“山”是高山的山。有的诗选就叫《李义山诗选》。为什么名商隐,字义山。商隐就是商代的隐士。周武王讨伐商代。武王讨伐商代的暴君殷纣王。伯夷和叔齐是商代的两位高士,他们对商纣王也不满。但他们反对武王的做法,冒着生命危险拦住周武王的马头,试图阻止他伐商。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周灭商之后天下都是周代的土地了,这两位商代的人不吃周的土地上种出来的粮食,历史上称之为“义不食周粟”。“义”是讲道理,“不食”就是不吃,“粟”是粟米的粟,这里代指粮食。就是因为讲道理,所以不吃周在土地上种出来的粮食。后来就在隐居的首阳山活活饿死了。


《论语》里孔子多次表彰伯夷和叔齐,伯夷和叔齐成了义士的典范。一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写《背影》的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拒领美国救济粮的声明上签了字,后来病死了。毛泽东还号召,说我们要写“当代的伯夷叔齐传”。


因为李商隐名“商隐”,所以字就叫义山,这是出于同一个典故的连累而及。我们前面提到的陈从周先生,名郁文,这是“郁郁乎文哉”里截取出来的,“从周”是从“吾从周”里截取出来的,它们是出于同一个名句的连累而及。这跟李商隐名商隐,字义山是同一个典故的连类而及是同一个道理。讲完了陈从周先生,我们再看一下这句话对另外一个中国名人取名字的影响。


出自论语的姓和名

汉字是方块字,要是姓巧了,你的姓是一个构词能力很强的字。而且构词的时候跟他结合在一起的都是好的词儿,那么起名就比别人方便多了。比如你要姓高,你就赚了,你可以叫高山,可以叫高峰,可以是高高山峰的峰,也可以是高风亮节的风。你可以叫高敏,你要高兴还可以叫高兴。有人姓郁,生了儿子,父母从小熟读《论语》,“郁郁乎文哉”多好啊,那么完备的文明,那么高度的文化,所以很方便地给儿子起个名就叫郁文。这个名起着了,事实证明这个被叫做郁文的小孩儿,果然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他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郁达夫。而姓郁的人生了孩子,不论男女,只要父母熟读《论语》,可能最常想到的名字就是郁文,我们如果上网搜一搜可能会爆出好多个郁文。前几年《文汇报》登过一篇散文《怀念郁文》是纪念前国家领导人乔石先生刚过世的夫人的。当时乔石先生还健在,文章说郁文大姐的死将会给病中的乔石带来多大的打击,这个“郁文”当然也是从“郁郁乎文哉”中截取来的。


中国人的名字之间除了同义的关系,除了连累而及的关系,另外还有一种是反义的关系,我们下次再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Hailey兔

    一直想要读一读文学经典著作,苦于没有领路人,现在终于挖掘到了这门课程。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想有个善于启发的老师会比只会照书授课的要来得更有益一些。感谢能从千万门课中遇到了你。希望新的一年里,我能获益良多,不光学业上有一个质的提升,在精神层面上也能有一个升华。

    复旦傅杰教授 回复 @Hailey兔: 彩虹同学您好,谢谢您的支持,希望我的课程对您的生活有所启发,也欢迎您多多分享您读论语的困惑和心得。

  • 二月春风的声音

    傅老师,我才从复旦大学进修返回,有些可惜,没能去现场听您的讲学,还好,可以在喜马拉雅收听您的节目非常感谢,傅老师,打扰您一下,问一下您,就是,您认为在生活中如何去践行孔子他的这种的修为呢?也就是他一直提倡的这种仁爱呢?或者说是怎么样子活出这种品质呢?那我觉得可能去在生活中做到像孔子这样不断修为自己,克己复礼,才可能叫真正学会,或者说懂得了孔子的思想。

    复旦傅杰教授 回复 @二月春风的声音: 二月同学您好,谢谢您的支持和提问,这是个好问题,我将在下周末的答疑课上做出解答。欢迎您时时分享学习的心得和疑问

  • Szysyl

    尊敬的傅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的精彩讲解!这份精神滋养,在我看来是人世间最富贵的财富之一。喜欢您博观约取、真诚谦和的风格,名人典故信手拈来,让人如沐春风而又收获满满。前两天刚读到马一浮先生的感慨:“不信六经,更信何书?不信孔子,更信何人?”今晨就在喜马拉雅中幸遇您的《论语》讲座,连听了两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味道!无法表达心中的感谢和喜欢,惟祝您和家人心乐身健,万事如意!期待更多的精彩!深圳听众

  • 复旦傅杰教授

    欢迎大家在声音底下留言或提出你对课程的困惑,我会在本周日的互动答疑课程中一并解答,谢谢大家!

  • 浪味种子

    傅杰老师讲得也太好了吧!比于丹有文化!不吹不黑!我为傅杰老师站街!

    朱雀堂舊人 回复 @浪味种子: 于丹当年那是瞎扯,被雷劈了

  • 长安李桦

    我准备8日搞活动時买課,有位喜歡的導师把自己領進論語的門,很好👌

    复旦傅杰教授 回复 @长安李桦: 谢谢您的支持,希望我讲的《论语》能对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

  • 风之勗_陈老师

    我们的国学水平有限,虽然看过论语,但有很多地方无法真正理解,不知所云。我听过吕世浩先生讲的史记精讲,受益匪浅,从而领略了史记的伟大和文字的优美,想要去了解史记,也想更多的读一读古代先贤的作品,奈何历史久远,理解上有很多的难度。老师能不能从文本出发,让我们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理解孔子,让我们从内心知道他的好,好在哪里。

    复旦傅杰教授 回复 @风之勗_陈老师: 从头到尾逐字逐句时间不够,我会多结合一些原文。

  • 听友60748357

    傅老师好:2008年秋天有幸亲耳聆听了您一学期的《论语》课。您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温润儒雅,娓娓道来,至今难忘。可能是录音的原因,未能再现您课堂上的风采,是个小小的遗憾。

  • 白玛若巴

    学习了名和字的关系

  • 同于道

    非常感谢傅老师的精彩讲解,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突然有一种迫切的想法,冒昧的请傅老师也赐给我一个字,学生高航,不胜感激!!!